我的第一輛座騎

全車均為 YAMAHA 原廠零件,唯一改裝的只有手把

 

話說從前, 50 CC 的機車根本談不上甚麼大馬力,萬一發動故障還有類似腳踏車踏板的裝置可以讓你一路騎回家,嚴格說來這類的機車只能算是「掛上馬達的腳踏車」,也就是所謂的「輕便摩托車」(Moped)。因此,這類的車輛我們都稱之為「機車」,正是「機器腳踏車」的簡稱,大概是這個原因吧

台灣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是各家車廠(當然不只有現在的 S、K、Y、S、P、A 等主流廠牌)百花齊放的時候,只是排氣量大多是以 125 CC 以下為主流,126 - 200 的較不常見。多家機車製造商為因應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進入出口加工區上班的代步和購物需求,推出不但免路考,而且還不乏極為暢銷的 50 CC 經典車種

這些知名的車型,至少是我曾在路上看過或聽說過的有:光陽 PC 50(民國 59 年)、巧比巧美 50(VA - 50、VB - 50,民 67 - 69 年,台灣山葉的前身  KHS 功學社)、小天使 50(民國 67 年泰洋工業出品,還分為家用車與商用車。技術若非來自日本就是歐洲)、光陽良伴 50(PF - 50N,民國 68 年)、百吉 50、80(百吉發工業製造或原裝進口,此車種來自法國的 MOTOBECANE,50 CC 大約出現在民國 67 年,而 80 CC 在民國 68 或是 69 年由鳳飛飛代言)、蘭蒂 50(SUZUKI Landie,台隆石橋、台鈴,民國 67 年)、標致 50(Peugeot SP 50,羽田機械與法國 Cycles Peugeot 技術合作,民國 68 年)小哈雷 快樂 50(民國 68 年,中國信託集團關係企業輝慶工業採用德國的技術製造),後期還有山葉跑速樂 50(YAMAHA Passola,萬山機器工業,民國 69 年,鄧麗君代言)和光陽佳人 50(HONDA Caren,民國 70 年由翁倩玉代言)...... 等等等造型優雅的機車。比起現在被戲稱為「買菜車」的速克達,這些機車才真是名符其實的買菜車呢!

 

我的第一輛座騎

百吉 50 的法國原版 Motobecane Mobylette 50車體造型基本上與此圖片一樣。不過有些細節不相同,例如百吉 50 是單座、後方有如同腳踏車般的載貨架;圓形的前方向燈附在龍頭的把手上;後車燈的形狀也有差異,外加後輪兩旁還能夠增加籃子充當小型菜籃。法國原廠的型號應是 H 50 VLC,大約發表於 1973 年(民 62)。有意思的是,法國的銷售對象並無性別之分,而台灣的車商卻只針對女性客群行銷,彷彿連騎車這檔事兒也得「男女有別」,如同由崔愛蓮代言鈴木 FR - 80 的廣告詞強調其造型的中性化:「男人的機車,女人不能騎;女人的機車,男人不好意思騎,鈴木 FR - 80 人人騎都愜意」、「淑女專用」跑速樂:「腳併腳、膝併膝,看來多美麗;玉膝併攏,端莊賢淑」...... 唉!我的老天鵝 ~~

民國 50 至 60 年代末期的 50 CC 機車,差不多都是這種半腳踏車式的風格,之後演變為山葉美的 90、三陽金旺 100 和鈴木 FR - 80 等檔車的外型。直到民國 70 年(1981),以跑速樂為對手的三陽 tact 達可達發表之後,才開始產生現在很普及的「速克達」(Scooter)塑膠車之樣態:強化塑鋼包覆的車身和前方置腳的空間、無段自動變速,左手把是後煞車,右手把操作前煞車兼油門,按鈕啟動時若沒有壓下剎車手把就無法發動的安全設計。只是 1980 年代初期出產的速克達車身線條都比較生硬,而且不怎麼重視置物空間。

當然,速克達的真正始祖是來自義大利、鐵殼車身,還有備胎的偉士牌比雅久(Vespa Piaggio,1946 年),歐洲於二戰後的 1950 年代就已開始流行這樣的款式,生產類似外型的車商也不只 Vespa Piaggio 一家,就像今天各大車廠所發表的速克達外觀風格都大同小異一樣,例如 1960 年代裕隆汽車曾與同為義大利血統的 Innocenti 車廠技術合作製造的蘭美達 TV 175(Lambretta)。這種外型的機車就是所謂的「義式速克達」,明顯與我們已經習慣的日式風格不同。 Vespa 於 1970 年代至 2003 年正式與台灣偉士伯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合作在台量產(之前的合作廠商包括百吉發),不過這種造型的速克達全是檔車。【圖片:維基百科】

 

後來 50 CC 才漸漸產生現在普遍的機車本色。我在高職畢業後一、兩年多後就考上輕型機車的駕照。當時既沒有「電腦筆試也不用路考,只有傳統的紙本考卷作答,所以非常容易得手。當年在一家漫畫出版社上班,家裡住在台北市南區,出版社卻遠在重慶北路三段快要到酒泉街一帶,勉強可以坐公車通勤。可是後來搬到三重重新橋附近(真是越搬越遠 ="=),每天得要轉兩趟公車,一個月下來所花費的車資偏高也就算了,來回的時間也會拉得很長,回到家都累得像一隻癩皮狗,這怎麼行?只好考慮開始騎車通勤,於是動用高中三年賺來的錢,牽一台嶄新的機車回家。

 

凌風 50 的懷舊廣告,這樣簡潔有力的拍攝手法在當時真的是讓人眼睛一亮

 

我的第一輛座騎  

凌風 50 的外型第一眼最吸引我的是那雙圓圓,看起來呆呆又可愛的大「眼睛」

 

我相中的是山葉 YAMAHA 新推出的凌風 50(民國 78 年推出)。它的特色就是大馬力,重量超輕又好騎,但高速行駛在橋上會有輕飄飄的感覺,車身線條流暢,最特別的是前輪一掃傳統的鼓式剎車,改採碟式油壓剎車的設計(那時的 50 ㏄ 採用碟剎設計被說成是一種浪費)和油壓式前叉、油壓筒減震器、「雞腿」型的加速排氣管,加上廣告拍得像是在駕駛戰鬥機,徹底征服一大票精力旺盛的年輕族群,我也因此指定它為人生的第一輛座騎。

人在年輕的時候膽子往往比較大。我經常騎得飛快,熱血起來一定達到 80  90 ,里程表的指針壓到底,享受「凌風」的快感。但從來就沒有人告訴我碟剎對於新手來說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為當你還不習慣在這種輕量級、加速性超猛的運動型機車上操控碟式煞車時,一旦遇到緊急狀況往往不自覺地把煞車扳手一壓到底,碟煞盤會因此鎖死而發生意外,況且那時在台販售的任何機車根本沒有所謂的 ABS,等於是傻傻地獨自摸索才逐漸學會駕馭這台小綿羊「蠻牛」的。

這裡得要強調,我既不是被人撞也非撞到人,而是「犁田」,尤其購車後的第二年剛好面臨「攜手邁過交通黑暗期」的捷運新店線如火如荼地開始興建(最早的捷運木柵線和淡水線於民國 77 年動工),施工的馬路上到處都鋪有殘害機車族的鐵板,一旦遇到下雨天那可真是「慘案」連連。新車就這樣迅速變舊車,外殼也因此變得「咪咪冒冒」,還得用粗寬的膠帶固定  ~ @@。

 

我的第一輛座騎 

凌風 50 的坐墊下分為兩大區塊,油箱佔掉前半段,後半段分成三個部分:電瓶和機油箱,剩下的置物空間只有一個小得可憐的方盒而已。還記得車行老闆開玩笑地說,加油時可別開錯蓋呢!因此雨衣等物品只能放在開放式的前置物箱裡。我居然忘了留下右側邊的身影,排氣管狀似「雞腿」造型還蠻有特色的。

以上三張是以底片相機拍攝的舊照,不但解析度欠佳,看不太出來破損的車殼細節,而且色調也有些失真

 

我的第一輛座騎

凌風 50 的規格表,加滿汽油與機油之後的基本重量居然只有 72 kg!(翻過下一頁是全車的車燈規格,使用說明書的內容) 

 

至今對於這輛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回應該是要去上班吧,騎到羅斯福路與和平東路口等紅燈的時候,旁邊有一輛 HONDA 的王牌 135。綠燈後,我起步一向習慣把油門催得很猛,那位王牌老兄好像想要跟我比賽似的,突然也跟著我猛催油門,還對我露出挑釁般的笑容,為了「面子」當然不能輸給他囉!50 135、自排 VS. 手排的情勢對我非常不利。(唉 …… 真想乘坐時光機回去教訓這隻不知天高地厚的猴死囝仔!)

當我們快要到達羅斯福路二段、杭州南路口時,一旁的行人專用號誌雖然是紅燈,但是有一群正在開心聊天的國中生根本沒注意到它的存在就想穿越,其中有一位男生突然看到我們兩個快速衝過來,居然在馬路正中央嚇到發愣!想前進也不是,後退也不成,已經站上安全島(現在早已拆除)的同學們趕緊叫他快速通過,但是已經來不及啦!說時遲那時快,這位老兄眼看就要撞到那名學生居然瞬間跳下車,而王牌當然是整台翻掉。我的位置在外車道而輕鬆閃過,事情發生之後立刻減速,只敢在照後鏡瞄幾眼,頭也不回的繼續裝作沒事前進,心裡其實深怕被警察杯杯攔下來。

 

我的第一輛座騎

我的第一輛座騎

偶然整理房間時挖到的 1990 年代山葉 YAMAHA 與光陽 HONDA(那時還不叫 KYMCO)、SUZUKI 台鈴機車的全車種型錄。車商大約從 1980 年代末期開始多以學生族群為主要的行銷對象。

型錄中有當年的「把妹神車」,以及讓郭富城一砲紅的光陽 HONDA 單座 DJ - 1 RR(1990 年開始在台生產)。那時它和師出同門的三陽 HONDA 雙座的 Dio 50 車系打對台,卻不幸落敗。至今於 1985 年由日本發表、初期以原裝進口的方式在台灣販售的 Dio 仍然擁有許多玩家,它已被車迷們被封為「神車」,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當時的機車紛紛找富有「陽光」氣息的大明星代言,廣告劇本也很「青春」,今天的年輕人應該也很能接受。像是台鈴的新貴 50 就找林強代言,他的專輯《向前走》大紅大紫、光陽豪邁 125 則是找棒球明星郭泰源代言;街頭時常聽到「黏巴達」(Lambada)舞曲音樂的喇叭聲,也有「擋泥板女神」到處跑,充滿濃濃的台味「俗又有力」 ...... 這些機車有沒有勾起懷舊感?

 

我的第一輛座騎

我的第一輛座騎

當年 YAMAHA 50 CC 的市價,還有學生免利息分期購車專案。對於自高中起就在上班賺錢的我,購買機車根本不需家人幫忙出資,更不用辦理分期付款。這樣的價格真的是回不去啦!

 

雖然我沒有撞到人,可還是誠心祈求老天能夠保佑那名學生平安無事。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驚險也很幸運,同時亦感到萬分地後悔,假如有所謂的科技執法就慘了。現在年紀稍長,早已不敢再幹這種唯一一次的瘋狂傻事,車速隨著路況控制在 40 到 60 之間(← 這也算是超速吧!),偶而會騎快車但打死絕對不飆車,碟剎版的機車也越騎越順手。

人不輕狂枉少年,這件傻事完全不敢告訴包括家裡在內的任何人。

這輛座騎一共陪我度過 8 年的時光(1990 - 1998)。這段期間還考上普通小型車駕照,那時只有手排車可應考,駕訓班裡的自排車不但稀有,學費也偏高。我歷經兩次才考取,第一次是「屎當」在 S 型倒車那關。雖然持有汽車駕照也能夠繼續行駛輕型機車,可是凌風 50 不但排煙量超恐怖(白煙王),記得有一次經過「聲名遠播」的大度路(那時飆車族早已銷聲匿跡)途中往照後鏡一看:哇咧,這是在騰雲駕霧嗎?而且它還經常得送進車行維修,次數之多不禁讓我懷疑是否真的買到傳說中的「車王」,維修費用又不怎麼親民(YAMAHA 的零件都不便宜),因此才興起再上一層樓的念頭。

 

我的第一輛座騎

斯「車」遠矣 ...... 如今只能睹「鑰」思「車」

 

目前的第二輛坐騎是光陽 KYMCO 第一代三冠王 125 ,車況相當不錯的它跟著我已經將近 10 年,而被操到未老先衰的凌風 50 在新車購入大約一年之後才賣給舊車收購中心,留下原廠的車籍資料與保證書、使用說明書等紀錄至今日,就算當作紀念吧。

 

我的第一輛座騎

1995 年(民國 84 年)光陽 ZAP 50 的廣告,這車款銷售成績雖然欠佳,但那段時光真是令人懷念 ...... 還記得這套漫畫嗎?

 

 

2023 年 09 月:後記

 

我的第一輛座騎

我的第一輛座騎

我的第一輛座騎

記得初次騎車時,正是偷車賊最猖狂的時期,所以前輩告訴我務必要把新車騎到髒,看起來像舊車才不會被偷兒們覬覦。那時失竊率最高的據說就是非常暢銷的豪邁 125,所以它的綽號就叫做「好賣」—— 很好得手也容易脫手。因此騎過 8 年的凌風 50 和這輛三冠王 26 年來完全都沒洗過,車底護板和曲軸箱、後鼓剎等零件都堆積一層厚厚的汙泥和油漬 ......

 

永別了!這輛一路陪伴我跌跌撞撞地(看這破舊的車殼便知)度過漫長的 26 年又一個多月,不但耐磨、耐操也耐摔、符合二期環保法規的老三冠王(1997 - 2023)原本還打算再撐四年,騎到 30 周年慶或是哪天政府強制規定油車必須停產(好像有說是 2035 年?)甚至停駛才考慮讓它功成身退,而且之前我實在不信任目前因應日趨嚴苛的環保法規而開發的噴射引擎技術。路遙知馬力,時間已經證明傳統的化油車確實比較耐操,只要注意定期保養,排氣污染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不然為啥每年的排氣檢驗都合格?

這輛中古車差不多在半年前才進場養護過,更換普利珠、油封、卡鉗、火星塞、濾清器蕊和喇叭、機油、齒輪油 ...... 等等。隨著突發性「罷工」熄火的次數漸漸增加,算一算感覺未來的維修次數與費用也許會更頻繁、高昂,加上電瓶也更換沒幾年,推測應是棘手的化油器問題,但我並非機車玩咖,對於結構一知半解,如果有能力再花費幾十萬元全車請人認真地整理整理,它應該還可以再戰 10 年,重點在於此舉值不值得去做而已。想當年它是以 51,870 元入手,能夠維持至今算是很夠本啦!所以才在家人極力勸說之下換車。

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現在除了燃油車之外還有電動速克達的選項,雖然電力驅動必定是未來的趨勢,可是我認為就像「手機進化史」一樣,電動機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一、抽換式電池還是稍嫌笨重;二、換電站的供電能力不均,而且部分機種不能自行插電快充;三、車主撒大錢購買卻又不完全屬於自己,所買到的只是「軀體」(機車),「靈魂」(電池)還得綁月租,電池(狗肉幾乎「通用」現有的廠牌產品,換言之,費率標準是由它來決定的模式並不合理)加上保養、零件替換等費用比起燃油車來說算是偏高;四、續航力不比燃油車強,特別是載人時的爬坡力稍嫌不足。以上四點在沒有明顯的革新之前,暫時不會在我的選購範圍之內。

三冠王徹底掛點的時機還真湊巧,若非這個因素,我還真的沒有注意到最近兩隻羊為搶攻市占率而削價競爭打得火熱,實在不得已之下終於迎來第三輛座騎,這也有另一則很巧合的故事。

如今燃油新車只剩下搭載噴射引擎的車種可供選擇(取消踩發桿的設計還真是不習慣),但它是否能像化油車那般持久耐操?單靠一些炫目的廣告文宣或是所謂的試駕心得等報導,會不會是廠商以刺激銷售量為目的而發表的「葉佩雯」,就等待時間的再次驗證吧!

照例,我依舊留下完整的車籍資料與使用手冊在身邊,真心捨不得廢掉它的說!T^T

 

我的第一輛座騎

機車的名稱都很像,光陽 GP 125 和三陽 GT 125 的名稱相似,幸好品牌不同,而且後者目前已停產。

初代迪爵系列有 15 年(1990 - 2005 年)的發展史,之後沉寂長達 12 年之久。當大家逐漸淡忘它時,三陽突然在 2017 年 06 月 30 日發表「全新迪爵」我個人稱之為迪爵 17,而 2022 年 06 月份再次推出的「全新迪爵」,應該可視為迪爵 22。也許是官方名稱太過相近容易混淆,同時「身材」也有明顯差異的關係,所以網路上才會暱稱前者為「瘦迪」,後者是「胖迪」來作為區分。有趣的是,2017 年版剛公開時的稱為「全新迪爵」,可是 2022 年再次發表更新的版本後則降級為「迪爵」「全新」的稱號讓賢,三陽的命名規則真是怪異!要是未來再出現新新新迪爵,前兩版或新版要如何更改/命名?

第一代老迪爵系列自 1990 年至 2005 年曾發表過大約 12 種樣式,而光陽命名為 GP 125 的機車自 2005 年首次出現,但嚴格上來講它應該歸類為最早出現於 1998 年的豪邁奔騰家族。前者的發展時間較長,後者則是推出的樣式較密集,兩者各有特色也各有忠實的擁護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I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