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報素描版  

話說最近在查找一些晚清光緒朝的外交史料與探討晚清外交禮儀的論著,發現了這麼個有趣的問題 —— 既然能夠輕易找到清政府制定寶星的相關記載,那麼光緒皇帝在歷史上是否得過外國的勳章?這問題就連無敵萬能的  GOOGLE 大神都沒轍,不如換個方式,從史料記載開始下手吧!

事實上他確實獲得過兩個國家的最高級勳章,一次是在 1897 年 4 月 21 日( 光緒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 ),由法國駐華使節施阿蘭( Auguste Gérard,奧古斯特.杰拉德 1852 - 1922 )代表法國總統贈送光緒皇帝「 大綬榮譽十字勳章 」和其他禮物:

( 光緒二十三年三月 )二十日( 4 月 21 日 )…… 已初赴文華殿,是日法使施阿蘭遞寶星國書請覲,巳正三刻上御殿見之,有加禮,寶星交恭親王由中陛捧上,退時出殿左槅扇,由中路至文華門出左門降左階 …… 三刻畢。( 陳義杰點校:《 翁同龢日記 》第六冊,第 2990 – 2991 頁 )

…… 在四月二十一日的一次特定覲見中,我曾向中國皇帝呈送大綬榮譽十字勳章和禮品,並附呈了共和國總統的親筆信函。中國皇帝為了這次崇高而懇切的好意表示感謝起見,決定贈與費力克斯.富爾總統( 法蘭索瓦.菲利.福爾, François Félix Faure 1841 - 1899 )以同等一級雙龍寶星大勳章。這是中國皇室的最高勳章。由於我不久就要回國,皇帝還表示請我把這枚勳章直接呈送給總統本人。 ……( 施阿蘭:《 使華記 1893 – 1897 》,第 179 頁 )

朕前承大伯理璽天德贈送榮光頭等大星,並由貴國全權大臣施阿蘭親遞貴國國書。經朕閱欣。惟大伯理璽天德誕登寶位,福祚綿長,睦誼克敦,實深欣慰。茲因貴國全權大臣施阿蘭回國之便,特製一等第一雙龍寶星一座,交其親齎國書,以表我兩國交誼永遠鞏固之據。惟希大伯理璽天德收納。( 茅海建:《 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 》,〈 戊戌變法時期光緒帝對外觀念的調適 〉,第 434 頁附注 一《 國書檔 》 )

另一次則是在 1904 年 3 月 26 日( 光緒三十年二月初十日 ),葡萄牙公使白朗穀( José de Azevedo Castelo Branco 1852 - 1923)代表葡萄牙君王致贈「 耶穌基利斯督 」、「 聖本篤威什 」為武寶星,「 聖雅各伯 」為文寶星,「 三聯皇帝寶星 」一座和國書一份:

 謹將大西洋國國書繕單恭呈御覽

大西洋國大君主問大清國大皇帝好:粵我兩國邦交永篤,睦誼是敦,厥由舊已辰。惟大皇帝宸謨廣運,皇祚孔綏,茲敬餽贈吾主耶穌基利斯督、聖本篤威什、聖雅各伯三聯皇帝寶星一座,特遣本國欽差大臣白朗穀敬謹呈遞用表嚮忱。惟祝大皇帝永承天眷長享昇平,朕時有深企焉。《 奏呈大西洋國國書之譯本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軍機處檔摺件之影像檔 )

 

光緒硃批奏摺     

光緒朝硃批奏摺:《 照錄大西洋國使臣白朗穀覲見銜名單 》部分內容

 

這兩種勳章的歷史由來很少被人提及( 尤其是葡萄牙的 ),然而它們至今仍算是該國的最高級別的榮譽獎項。以下為這兩種勳章的歷史重點簡述

 

 一、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法國的榮譽軍團勳章( Légion d'honneur )是在 1802 年 5 月 19 日,由拿破崙設立的。它最初的版本,中間是一個被稱作「 鷹章 」( aigle )的分叉、白色五角星的勳章,周圍是一圈由橡樹葉及月桂樹( 綠色琺瑯 )組成的環狀裝飾。勳章的中心為皇帝的頭像,頭像的周圍是一圈藍色鑲邊,上面寫著「 拿破崙皇帝-法國 」( Napoléon Emp. Des Français );背面的中心則是帝國之鷹,周圍同樣是藍色鑲邊,上面寫著「 榮譽和祖國 」( Honneur et Patrie ) —— 不論勳章的設計在政權的更替之下做過多少次的修改,這個銘文始終「 不動如山 」的保留至今 —— 1806 年 4 月,皇帝決定在勳章之上,增加一個皇冠型的裝飾。

另外,勳章在創建初期,榮譽軍團成員分為四個等級:

普通成員級( legionnaires )

軍官級( officiers )

指揮官級( commandants )

長官級( grand officier )

1805 年 1 月 30 日,又增設了最高等級的「 大星勳位級 」,後來被稱為「 大鷹勳位級 」( grand aigle )。這個勳位包括一枚金質大星章,一條綬帶和一個大型徽章組成。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這項榮譽雖然可以授予外籍人士,不過得到此項榮譽的外國人僅有「 榮譽軍團成員 」的稱號而不能加入軍團,因為他們無法宣誓效忠於法國。所以 …… 光緒帝也有「 榮譽軍團成員 」的頭銜囉? 

自 1815 年 7 月的波旁王朝復辟到 1879 年 9 月的第三共和的建立,榮譽軍團歷經了傳統與現代的並存,君主與民主政體的交替的動盪時代。這時的勳章等級作了一些更新( 由低而高 )【 注 1 】

騎士級( chevalier ),「 騎士勳位 」級。

軍官級( officier ),「 軍官勳位 」級 。

指揮官級 ( commandeur ),又可稱作「 司令官勳位 」級。

長官級( grand officier ),亦可稱作「 大軍官勳位 」級。

大十字勳位級( grand - croix )。

同時也形成了一套按軍團等級區別的勳章佩戴方式,並且延用至今:騎士級將銀質勳章扣在禮服上;軍官級佩戴金質勳章和打成玫瑰花結的勳章帶,而指揮官級則是打成交叉形狀的勳章帶( 領章 );長官級佩戴著一枚金質勳章和一枚星章;大十字勳位級佩戴一條綬帶及大星章。以上等級的勳章帶與綬帶都是紅色。

從最上面的史料與私人記錄看來,光緒帝在 1897 年所接受的正是最高級別的「 大十字勳位級 」,只是施阿蘭沒有按照傳統的授勳儀式親自給他掛上去而已。但他在次年 5 月 17 日覲見新任法國公使畢盛( J.S.M Pichon )時卻突然佩戴了它,讓翁同龢和張蔭桓兩人感到「 驚訝 」。此外,我從一張圖片裡發現,光緒帝的異母弟弟載濤可能也獲得了榮譽軍團勳章。也許是第二等「 長官級 」或是第三等「 指揮官級 」,甚至是兩種都有。

第二帝國時期,按等級嚴格規定了勳章的直徑:騎士級與軍官級勳章為 40 mm;指揮官級與長官級勳章為 60 mm;大十字勳位級為 70 mm。軍團星章:鑲嵌鑽石,並規定直徑為 90 mm。

到了第三共和時期,為了消除原有的拿破崙王朝的標誌,而大幅更改了榮譽軍團勳章的設計:

1. 廢除勳章頂部的皇冠,以由橡樹葉和月桂樹葉組成的綠色葉環取代。

2. 勳章正面的中心鑲嵌著代表共和體制的「 共和女神 」 —— 瑪麗安妮( Marianne )頭像,周圍的藍色琺瑯鑲邊上印著「 法蘭西共和國 1870 年 」( République française 1870 )的銘文。

3. 反面的中心則鑲嵌著兩面交叉的法國三色旗,周圍同樣的藍色琺瑯鑲邊上印著「 榮譽和祖國 」。

按照光緒帝獲贈勳章的年代來推斷,他得到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載濤如果也有,那麼受勳時間只會比他的皇帝老哥來得晚,因此兩人的勳章差別僅在於等級。

勳章與星章最後的更動就是「 1870 」的字樣。它一直到 1951 年才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花卉的圖案。而勳章背面「 榮譽和祖國 」( Honneur et Patrie )的銘文下方,多了榮譽軍團的創立日期:共和曆十年花月 29 日( 29 floréal an X ,1802 年 5 月 19 日 )。

榮譽軍團勳章的授予對象到了今天,早已不限於建立軍功的軍人。所有的法國公民及外籍僑民,只要為國家作出卓越的貢獻之後都能得到加入榮譽軍團的提名。其實,這也是拿破崙當初設立此項榮譽獎章的初衷。

 

老蔣的榮譽軍團大綬勳位級勳章  

民國 34 年( 1945 年 )1 月 9 日,法國大使代表法國臨時政府主席戴高樂致贈老蔣的榮譽軍團大綬勳位級勳章。此時星章正面的「 1870 」字樣尚未取消,材質還是銀質;綬帶上的勳章為反面。( 圖片 : 中正紀念堂網站

 

軍服設計參考插圖  12    

從這張愛新覺羅 . 載濤的戎裝照中,似乎也能夠看到榮譽軍團勳章的「 身影 」( 圖片:舊影志 ,紅框是我特別標明的 )

 

 

各等級之榮譽軍團勳章的佩戴方式  

榮譽軍團勳章的佩戴方式:從左至右為騎士級、軍官級、指揮官級、長官級和大十字勳位級。其中大十字勳位級的鍍金星章是在 1962 年之後才增加的, 在此之前都還是銀質章。( 圖片 : 維基百科

 

二、 葡萄牙 Banda das Tres Ordens 勳章

 

我實在無法找出適當的名稱稱呼它,因此暫時叫做「 三合一 」勳章,或是乾脆直接沿用清朝的譯名:「 三聯皇帝寶星 」吧!

A. 重點概述:

Banda das Tres Ordens 是由三種騎士團的徽章組成:

1. Cristo ( 基督,1318  –  1834 )

2. São Bento de Avis( 聖本篤阿維什,1162  -  1834 )

3. Sant'Iago da Espada( 聖雅各伯之劍,或可稱為聖詹姆斯之劍。 1161  –  1834( 葡 ) )

這三個騎士團多少都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和大約誕生於 1119 年,十年後獲得教宗承認而正式成立,後來卻因為生財有道,累積了巨量的財富,而在 1307 年遭到法國國王腓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1285 – 1314 年在位 )毫無預警的下令逮捕、整肅在法國境內幾乎所有的成員,最後在 1312 年被教宗克萊蒙特五世( Papa Clemens V )宣佈解散的聖殿騎士團( Ordem dos Templários 有直接或是間接的關係:

基督騎士團可以說是聖殿騎士團在葡萄牙的繼承者,也是葡萄牙境內財力雄厚、勢力最龐大的騎士團。由於「 航海家 」亨利王子( 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1394 – 1460,又可譯為又譯殷理基皇子或是恩里克王子 ) 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擔任它的團長,因此在他的領導之下,基督騎士團成為初期航海事業的重要力量。

聖本篤阿維什騎士團則是葡萄牙十字軍的核心力量,主要由葡萄牙騎士組成,原隸屬於西班牙的卡拉特拉瓦騎士團( Order dos Calatrava, 1158 – 1873 ),葡萄牙的總部原來設在埃武拉( Evora )。由於成員們必須遵守本篤會的會規,因而獲得「 聖本篤 」之名。阿方索二世( Afonso II ,1221 – 1223 年在位 )在位期間,把阿維什捐給卡拉特瓦拉騎士團,埃武拉的修士們開始聚集到該地,而成為該騎士團的分支基地。

阿維什騎士團得以脫離卡拉特拉瓦騎士團自主的關鍵,是佩德羅一世( Pedro I,1357 – 1367 年在位 )任命私生子諾昂一世( João I,1385 – 1433 年在位 )為阿維什騎士團的首領。勃艮第王朝在費爾南多一世( Fernando I,1367 – 1383 年在位 )死亡之後,因為沒有繼承人而出現世系中斷的危機( 1383 – 1385 年之間 ),其異母弟若昂一世擊敗其他覬覦王位的競爭者,而在 1385 年登上王位,開創了阿維什王朝。

聖雅各伯之劍騎士團,又稱聖地牙哥騎士團( Ordem dos Santiago ),它在西班牙、法國與葡萄牙三國境內有五個支部。其中位於葡萄牙的支部自 1515 年起,由教令宣佈歸葡萄牙王管轄。

1789 瑪麗亞一世( Maria I ,1777 – 1816 年在位 )女王在位期間,對於以上三種騎士團做了一些改革,使得它們的徽章成為一種「 世俗化 」的榮譽制度。

B. 授勳對象:

這三種勳章的頒發對象並非一成不變,這裡僅寫出符合光緒帝受勳年代相近的變更重點,與今日的頒發對象:

「 基督 」( 耶穌基利斯督 ):1820  –  1910  年為軍方流行佩戴的勳章;目前頒發給在主權的行使、公共管理和司法、外交等公部門領域表現傑出者。

「 聖本篤阿維什 ( 聖本篤威什 ):1894 – 1910 年的頒發對象為陸軍與海軍人員;今日主要是專門保留給武裝部隊、國民警衛隊、財政衛隊( Guarda Fiscal )等軍事機構人員而設立。

「 聖雅各伯之劍 」( 聖雅各伯 ):在 1862 年之前只頒給司法機關人員,或是任何在公共行政服務立有功勳者,以及第二線的軍事人員;1862 年之後至今才改為授予在科學、文學與藝術方面,表現優異者。

由於當時「 基督 」與「 阿維什 」的授予對象都是軍方人員,所以被清政府的外交人員譯稱為「 武寶星 」,而「 聖雅各伯之劍 」的頒贈對象主要為文藝界與科學界的傑出人士,因此才被稱為「 文寶星 」

 

三大騎士勳章的十字特徵、耶穌之心與皇冠的細部  

葡萄牙三大騎士團的十字架徽章,以及裝飾在星章與徽章上的「 耶穌之心 」與皇冠細部。

 

C. Banda das Tres Ordens & Banda das Duas Ordens

此兩項勳章始於 1789 年 6 月 17 日。任命一位至高無上的君主,必須同時採用這三種軍事徽章,換句話說,它們都算是王位繼承人應有的認證。因此瑪麗亞一世創立了 BTO 和 BDO。Banda das Tres Ordens( BTO )的授予對象為本國皇室王儲( 1789 – 1910 )和外國元首( 1825 – 1910 ),勳章的等級大約是「 大司令官級 」( Grand Commander )。大西洋國( 葡萄牙 )國書中的「 三聯皇帝寶星 」所指的就是這項榮譽勳章。

Banda das Duas Ordens( BDO )主要的授予對象是葡國王子( 1789 – 1910 )和外國親王或王子( 1823 – 1910 )。它的外觀上最大的差異就是少了阿維什或是聖雅各伯之劍騎士團的十字章,只有兩種( 基督十字是固定的,另兩個騎士十字則是擇一出現,但多數是和基督騎士團同樣出自於葡國本土的阿維什騎士團 )。

BTO 和 BDO 自 1823 和 1825 年起,到 1910 年為止,都可以致贈給本國和外國的元首、王儲與親王等政界人士或皇室成員,但是在 1910 年 10 月 5 日建立共和國之後,四種古老的軍事勳章( 除了基督、阿維什、聖雅各伯之劍之外,還有文章中沒有提起的「 塔與劍 」勳章,Ordem Militar da Torre e Espada, do Valor, Lealdade e Mérito。它是葡國的另一種高級軍事勳章 )與 BTO 、 BDO 全部遭到廢止,直到 1918 年 12 月 1 日才恢復舊制。其中 BDO 改授予外國元首與王儲( 1931 – 1962,獲贈者大約有五人 );BTO 自 1919 年至 1962 年為止,只有 8 至 11 位外國國家元首獲贈。

1962 年之後, BTO 改已不再授予外國元首,只專屬於葡萄牙總統; BDO 則是完全廢除。

 

Badge and star of the Riband of the Three Orders (BTO)  

Banda das Tres Ordens ( BTO ),材質有祖母綠、紅寶石、鑽石等貴金屬。左圖上為徽章,下方為星章,這是在 1789 年瑪麗亞一世時代,由珠寶商 Ambrosio Gottlieb Pollet 所打造的。圖中央為徽章的實體圖。右為葡萄牙的最後一位皇帝曼努埃爾二世( Manuel II,1908 – 1910 年在位 ),他所配戴的 BTO 正是這款( 紅框標明處 )。可見,葡萄牙國王所配戴的 BTO 比較「 華麗 」從圖片中還可辨識出,他配戴的另一種勳章為「 塔與劍 」。

圖片出處: The Three Portugese Military Orders of Knighthood 1789 - 1910 The Order of Christ, the Order of Avis, and the Order of Sant’Iago ) 》 Ambrosio Gottlieb Pollet維基百科

 

D. Banda das Tres Ordens 的基本外觀與演變( 1789 – 1910 )

徽章:徽章整體的形狀為橢圓形。裡面有三個騎士團的小徽章( 初期的基督的十字架上方有個大「 耶穌之心 」,阿維什和聖雅各之劍的十字架沒有,之後才改為放在三個十字架的上方 )的小橢圓。基督在最上,聖雅各伯之劍和阿維什在左、右兩邊( 1825 – 1830 期間,阿維什和聖雅各之劍的位置左右互換 )。1823 年起,純金或銀的徽章以一個的黃金花紋的鑲邊。1820 - 1910 年之間,徽章的頂部還增加了葡萄牙的皇冠。

綬帶:綠色,紅色和紫色代表三個騎士團徽章。綠 = 阿維什,紅 = 基督,紫 = 聖雅各伯之劍。

星章:銀質,中心飾有鎏平圓圈,有時外圍還有花邊紋飾,上有三個十字架( 後來的每個十字架各被鑲在單獨的小型白色橢圓形內 ),初期的「 耶穌之心 」是放星章的最上方,之後三個十字架上方都有。周圍有 22 道放射狀的星芒,有時是 24 道。

徽章的外觀,前後大約經過六至七次的改版:

1. 1789 - 1823 年:純銀或金質徽章,87 × 67 mm。1820 年之前,徽章上方無皇冠。

2. 1823 - 1834 年:II 型,大型花邊紋飾金色徽章,86 × 75 mm。上方的皇冠加大,43 × 52  mm。

3. 1825 - 1830 :III 型,但阿維什在右邊,聖雅各伯之劍在左邊。三種十字架徽章上方均飾有「 耶穌之心 」。

4. 1834 - 1850 年: IV 型。改為花邊紋飾加寬的金質徽章,95 × 76 mm。上方皇冠稍微縮小,37 × 36 mm,否則外觀看起來會與 II 型相似。阿維什十字和聖雅各伯之劍位置恢復 ( 阿維什在左,聖雅各伯之劍在右 )。

5. 1850 - 1862 年:V 型。更改為花邊紋飾縮小的金質徽章,66 × 56 mm。皇冠再縮小為 30 × 28 mm。1862 年後,不論徽章還是星章,聖雅各伯之劍十字架的周圍都加上了棕梠葉邊,十字架下方被加寬了空間。徽章在此增加了細小的「 科學、藝術與文學 」( Ciências, Letras e Artes )銘文。

6. 1862 - 1888 年:外觀基本上與 V 型相同。

7. 1888 - 1910 年:VI 型,星章上的星芒鑲上許多的碎銀。

從光緒帝的授勳時間推斷,他得到的應是第六版( VI 型 )。

 

Banda das Tres Ordens 的第六版   

Banda das Tres Ordens 的第六版( VI,圖右 )。不過勳章的實物圖片比較不好找到,因此只能盡量找出和右邊的英文參考書籍《 The Three Portugese Military Orders of Knighthood 1789 - 1910 》內文插圖相近的樣式。對照上面敘述的改版歷程,圖片中間的「 星章 」或許是 1825 – 1850 年,最遲不會超過 1862 年之後的第三版或第四版( III & IV );而最左邊的「 徽章 」比較符合右圖的形貌( VI )。     

 

不論是以上哪一型的勳章版本,在共和國成立、勳章制度都恢復之後,星章與徽章的上方、三個十字架之上,都去除了象徵君主制度與宗教色彩的皇冠與「 基督之心 」。徽章上方原來的皇冠位置,則以類似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的葉環裝飾取代。

 

五大古老軍事勳章  

現在的四大古老軍事勳章:塔與劍、基督、阿維什、聖雅各伯之劍,和 Banda das Tres Ordens

 

三、 結語

 

1898 年 5 月 24 日(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五 ),德皇曾在國電中表示將要致贈光緒帝一枚普魯士最高等級的「 黑鷹勳章 」( Hoher Orden vom Schwarzen Adler,腓特烈一世 Friedrich I 設立 )【 注 2 】,最後可能是因為發生了戊戌「 政變 」而不了了之;慈禧太后在 1897 年時,亦曾經獲得俄國的大綬「 聖葉卡捷琳娜 」勳章Орден Святої Катерини ),它可譯為「 聖凱薩琳 」。這是 1714 年為紀念彼得大帝的皇后葉卡捷琳娜於 1711 年參加普魯特遠征而設立的榮譽獎項。

個人在尋找這麼多資訊之後真是感到非常的感慨。光緒皇帝對於「 寶星 」的性質並不十分瞭解,只是單純地把它們當作是一種「 禮尚往來 」的外交禮物欣然接受,卻不知若是站在當時大清帝國低落的國際地位上來看,列強們授予這些「 至高榮譽 」的「 寶星 」給他,只能算是一種「 另類的侮辱 」—— 1894 ~ 1897 年中法之間有越南邊界的勘定爭議,1901 ~ 1904 年葡萄牙和清政府也有澳門的稅則 …… 等商約修改問題 —— 或許這也就是很少人會去提起、關注,或是研究這個部分的原因吧?( 例如,維基百科中文版的內容裡面記載,曾經得到榮譽軍團勳章大十字勳位級的華人,僅有老蔣一位而已 )

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勳章紀錄只有出現在清代的檔案資料與時人的記載中,不知它們至今在何方? 雖然已查找到許多具體的歷史線索,可是在瞭解詳細內容的過程當中還是非常痛苦的。由於外文能力不佳,因此文章中如有敘述上的錯誤,敬請對這方面也有興趣的同好告知指正。

 

 

保存在法國榮譽軍團博物館的雙龍寶星  

保存在法國榮譽軍團博物館裡的三等第二御賜雙龍寶星

 

 

光緒皇帝致葡萄牙國書  

曾在 2010 年上海世博葡萄牙館亮相的光緒帝致葡萄牙國王親筆書信(紙質副本),寫於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九日( 1890 年 5 月 7 日 )。葡萄牙倒數第二位國王卡洛斯一世( Carlos I o Martirizado )正好就在前一年即位( 1889 年 10 月 19 日 ),直到 1908 年 2 月 1 日與他身為王儲的長子在里斯本大街上遭到槍殺為止。

 

參考資料

 

假如沒有這些資料、書籍與圖片,這篇又臭又長的重點整理筆記就無法完成。在這裡除了感激網路科技的發達,使得查找資訊比從前更為便利之外,也要特別感謝網友貓貓齊提供的《 光緒朝硃批奏摺 》圖檔。

網路:

Musée de la Légion d'Honneur( 榮譽軍團博物館 )

Página Oficial das Ordens Honoríficas Portuguesas( 葡萄牙榮譽勳章官方網站 )

◎ 維基百科:葡萄牙之「 基督 」「 阿維什 」「 聖雅各伯之劍 」三種軍事勳章, Banda das Tres Ordens 的由來與歷史( 葡萄牙、英文 )

《 奏呈大西洋國國書之譯本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書籍:

◎ 《 翁同龢日記 》陳義杰 整理,新華書店,1989

◎ 《 張蔭桓日記 》任青、馬中文 整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 《 威儀天下:清代外交禮儀及其變革 》何清華,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 《 戊戌變法史事考 初集 》茅海建,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北京 ),2012

◎ 《 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爭論 》王開璽 ,人民出版社,2009

◎ 《 光緒朝硃批奏摺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主編,中華書局,1993

◎ 《 使華記:1893 – 1897 》施阿蘭,商務印書館( 香港 ),1989

◎ 《 The Three Portugese Military Orders of Knighthood 1789 - 1910 The Order of Christ, the Order of Avis, and the Order of Sant’Iago ) 》A Guide for Collectors by Antotnio A. Trigueiros & Gustav A. Tammann,  1997

其他:

勳章的參考圖片以及一些零碎的相關資料,都是經由 GOOGLE 圖片、網站搜尋而來,一併感謝 !

 

【 注 1 】

榮譽軍團勳章除了大十字勳位級之外,在它之上還有一個「 大師級 」( Grand Maître,又稱為「 法蘭西榮譽勳位領袖勳銜 」,或是「 大項鍊級 」 ),是一串金質大項鍊,今日專屬於法國總統。其最初的設計可溯及拿破崙為了自己的登基大典而特別訂做,原來只有兩種設計版本( 1804 、 1805 年 ),到了第三共和國時期又重新設計第三版,1951 年再次進行第四次改版。

【 注 2 】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五( 1898年 5 月 24 日 )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親王在西苑覲見光緒帝,受到「 免鞠躬 」、「 賜坐 」、皇帝站立受禮,並「 握手送之 」、表達慰問( 光緒帝還親自檢閱了德親王的衛隊 )等前所未有的禮遇之後,威廉二世為了表示感謝,而在國電中告知將致贈「 黑鷹勳章 」時,引起了光緒皇帝對於「 寶星 」的興趣,命總理衙門轉達回贈頭等第一寶星的訊息,因此張蔭桓草擬國電稱:

大清國大皇帝竟問大德國大皇帝好。此次大皇帝介弟來華,朕推誠相與,以聯國之歡。中西禮俗攸殊,總慮情文未能周洽,煩大皇帝電稱致謝,又贈送黑鷹寶星,並申兩國聯交,永締和好之意。昨日介弟言辭,縷述及此,朕心良深慰悅。回贈大德國大皇帝頭等第一寶星,以志邦交酬答之情,益彰兩國聯合之美。特令出使大臣呂海寰譯呈國電,先宣聖意。( 《 洋務檔 》,原件未標明日期。茅海建:〈 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對外觀念的調適 〉之附註 )

繼而親自參與了頭等第一寶星的規格設計。首先,他批准寶星的製作地點在上海,並規定「 寶星佩帶 」( 綬帶 )必須採明黃色,寬三寸,長六尺三寸。此外,光緒帝還認為原《 寶星章程 》規定重三分二的寶星大珠「 究不大觀 」,應移到副寶星( 掛章 )上面。而原來的位置改為八分重的大珍珠。

寶星佩帶按照《 寶星章程 》的規定應為金紅色,而明黃色為皇帝的專用色,顯然不合規制,但由於光緒皇帝的堅持只好照辦。至於更動原鑲崁在寶星上的大珍珠規格一項,則牽扯到原來頒布的寶星圖式,排擠到以滿漢文書寫的字樣和其他珠寶的空間布置,使得寶星的整體看起來像是一般的珠寶飾品,失去了原有的榮譽性質。因此又有了折衷式的改變:大珠改為五分重( 因八分重的大珠數量少,且光圓度不夠 ),佩帶為「 雙龍干邊式 」、「 明黃色絲地洋金線起花 」。

最後,張蔭桓在六月十六日的日記中稱,寶星成品「 金色、鑲珠、分量、製法,無一不佳 」。不過卻發現「 背鑲製匠字號及廿二換金等字,市井恆情,不符友邦投贈 」,而要求將刻字磨掉。

 

PS. 本文章前半部 (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清末部分的內容,已為中國長安出版社之書籍《 號角 世界經典制服徽章藝術 II  》採用

 

號角 世界經典制服徽章藝術 II 封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NI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