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eror Qing Guangxu.jpg

光緒皇帝身穿冬季朝服的標準造型、套入雜誌封面的虛擬設計1906 年 9 月 1 日 (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 為清廷下詔預備立憲日

 

愛新覺羅.載湉是一位值得讓清史學者們從事專門研究的歷史人物。他就像一本遭到歷史封印的神秘之書,至今大家仍難以一探究竟。我們是否能找出「密碼」?或許,這可以改善人們對於這位皇帝負面多於正面的評價,但也可能就如同那張半身肖像的神秘微笑(曾替慈禧太后畫像的美國籍女畫家凱瑟琳.卡爾形容他的微笑就像「斯芬克斯之謎」那般難以捉摸),永遠地保持沉默,繼續讓世人各自解讀 ……。

 

———————————————————————————

 

讀過許多與光緒朝相關的期刊論文與論著後,我發現目前兩岸的清末歷史學界中,似乎沒有真正的「光緒皇帝專業戶」(專精於研究光緒皇帝本人的學者)。反倒是他任內所發生過的大事: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戊戌變法、戊戌政變、義和團與清末新政等等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例如,長期以來學界普遍都接受康有為與梁啟超是戊戌變法領袖的觀點,但大約自上個世紀 70 年代之後迄今的研究成果卻發現,變法仍是由光緒皇帝本人所主持,所以現在的歷史教科書鮮少再以「康梁變法」來詮釋這段歷史。

只要是人類,性格上就會有優缺點,不論是天子皇帝還是販夫走卒。何況以現在的眼光看,慈禧與光緒都是屬於「舊時代」的人,價值觀當然無法與今日相提並論,因此,單以現代的意識形態去批判他們顯然有失公正。然而,他們又是掌握整個國家機器的關鍵人物,行事風格更是會直接左右歷史的走向,施政作為當然會有得失。歷年來人們對於慈禧與光緒這對「母子」的評價,經常無法取得平衡。要嘛就是拔高太后、貶低皇帝,否則就是相反。難道他們倆人的政治觀點一直都是對立無交集,沒有一絲的共通性可言嗎?以前,人們都把慈禧太后視為「妖婆」,是導致清王朝徹底沒落的罪魁禍首,現在已知這些批評多半還是出自康有為與梁啟超流亡海外時,刻意製造的政治宣傳,因此,最近已有許多替皇太后「翻案」的論著發表。相對的,除了主持戊戌變法,遭到「幽禁」後的光緒皇帝果真如此乏善可陳,無案可翻? 

我們首先應該要了解慈禧太后並非真的「頑固守舊」,一味的排斥任何實質上的進步。若真是如此,那麼清末就沒有「洋務運動」,更不會在「戊戌變法」的初期給予支持,也不再有後續的「清末新政」。不可否認的,慈禧的確是個玩弄權術的高手,不過近代化的新知識卻不及光緒,兩人的優缺點恰恰相反。對於國家的改革之路,他們母子應該還是有共識的,只是兩人的出發點與想法顯現出悲劇性的分岐而已。畢竟,他們誰都不願意看到國家 (或說是「祖宗打下來的江山」也行)遭到列強的吞噬,成為歷史罪人。 

綜觀兩人對於政經改革的態度,套一句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比喻就是,慈禧尚屬「溫和派」,主張除了政治權力的結構之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做出有限度的改變,凡事皆以自己的地位與自家王朝利益之「私」為出發點;光緒則屬於「激進派」,主張包括政治結構、國家體制在內的一切都需要有較大幅度的變動,他是以國家前途之「公」為優先。但是,我們可從清末新政的實施進程中看出,慈禧太后最後也是傾向於「激變」,只是設下權力結構的底線依然存在。 

目前流行的「翻案風」,有許多評論者把這些「改革功勞」都算在慈禧太后的頭上,光緒皇帝不是落得「懦弱無能」、「難當大任」之類的負評,就是如同隱形人一般地消失無蹤,好像這些完全都跟他無關似的。評論者們是否忽略一件事,只要細看清末新政的內容,應該不難發現戊戌變法的影子,慈禧太后等於是間接認可當年光緒皇帝所推動的政策。那時反對的,後來幾乎全部 PASS,甚至走的比光緒的主張還要遠、要深,範圍更廣、也更為積極。從這角度來看,這對「母子」此時的作為與主張應是互為表裡的,熱衷替太后翻案者可曾留意? 

坦白說,比起所謂的「光珍之愛」(光緒與珍妃的愛情故事),我個人反而對於光緒一生中「最後十年」的其中的八年(1901 ~ 1908)最感興趣與好奇。隨著對他的了解日深,個人認為他的思想和行為是有變化過程的。早先不論是行為、思想與決策上的行動,至少在甲午戰爭之前,的確是有些幼稚而單純、缺乏深思熟慮,而且是衝動急躁的。然而,軍事與外交方面的明顯潰敗,就像是一桶冰冷的水,徹底的澆醒這位當時年齡尚處於社會新鮮人的皇帝。但在主持戊戌變法期間,他的衝動性格依舊,直到遭受政治上(戊戌政變)的嚴重挫折之後,才逐漸趨於成熟而穩健,這時光緒皇帝都已是三十歲的青年人了。

一般人基於刻板印象,多認為光緒皇帝自發生「政變」後,到過世前的最後十年之間,不僅毫無發言與參政權,充其量也不過是太后的「政治擺飾」、一具任其操縱的「傀儡」罷了。但卻有記載與研究顯示,在庚子年之後,慈禧還是會讓皇帝看看奏章,偶爾讓他表示一些見解。同時,礙於制度與名分,她會以光緒的名義發布政治宣示(開頭多會寫出制式化的「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照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因此,目前學界似乎還不能夠完全判定,那段時間的重大「上諭」背後,究竟全是出自太后的個人獨斷,還是含有一絲皇帝思想的痕跡。當我在故宮博物院的展廳中,細細觀看兩份「送不出去的國書」那樣精細、考究的製作工藝與構圖,以及一行行工整而漂亮的字體書法時(光緒的字跡並不難辨識),就能夠隱約地感受到光緒皇帝那種殷切期盼,並寄予高度厚望的心情。儘管此次的出國考察團與立憲改革並非由他親自領導、批准實行,但我相信他絕對是樂觀其成的。

 

特展展官網首頁圖  

特展網站首頁圖

 

此外,根據一些朝臣與外國使節的觀察與描述,這位在朝堂上經常坐在太后身邊,不發一言的失勢皇帝,始終表情呆滯、眼神空洞、態度消極。即使偶爾出聲時的音量也非常細小,而且言不及義、客套而制式,了無生趣。平時更有部分勢利的朝廷命官與內廷宮監,明目張膽地不把這位皇帝放在眼裡。其實,記憶力一向很強的他只是不動聲色的觀察著,一旦遇到自己心中積極想要尋求的答案,所發出的疑問往往都能切中問題的核心。一句冰冷的「你的心事,我全知道!」,讓那位積極向太后「推銷」君主立憲制的梟雄袁世凱嚇得寒毛直豎。可見皇上的駕崩,讓那些趨炎附勢的人們著實鬆了一口氣。他們深怕慈禧一旦病逝而光緒再次親政會展開殘酷無情的報復,「皇太后駕崩之日,皇帝身上禍起之時」的傳言,在當時京師的官場上已算得上是公開的秘密,甚至連日本人都知曉。 

再看看光緒的「最後書單」即可知,這位最後慘遭「軟禁」待遇的皇帝,直到走向生命的盡頭之前都還是求知若渴的。他想要積極閱讀的書籍,都是我們未必能夠付出耐心、消化得了的治國資訊,對於自己未來的政治復出,與清王朝的發展可說是信心滿滿、蓄勢待發。他的突然辭世,不僅讓當時國內外的輿論譁然,更讓許多支持近代化改革的人士(非革命黨人)感到深深的痛心與惋惜:假如先皇還健在,大清憲法與適當的內閣制度與人選(比起載灃的「皇族內閣」來說),絕對能夠順利地推行。 

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實際上已加速當代改革的思潮,歷史已賦予光緒皇帝,那位名叫愛新覺羅.載湉的人,完成階段性的任務。遺憾的是,他永遠不會再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了。另一件遺憾是,度過那麼漫長的幽禁生涯、吸收許多近代西方的新知,對於時局默默地觀察多年,韜光養晦的光緒皇帝心中絕不可能沒有半點治國的藍圖與思想,他曾經如此表白:「…… 我沒有機會宣布自己的主義或有所作為,所以外間都不知道。…… 我有許多關於復興中國的計畫,卻不能實行,因為我做不了主。」至今學界尚未發現他親自寫下有關這方面的任何隻字片語,只有那本字跡潦草的自述病歷《病原》,此書或許是光緒皇帝想以韜光養晦的方式「表演」給慈禧太后看的方式之一,導致我們無從探究其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徒增學術研究上的困難。將來,我們是否能夠擁有這樣的「榮幸」與機會發現他生前想說、想做,卻又無法表達、作主的「心事」? 

 

容閎對光緒皇帝之評價

不知有沒有人思考過,光緒皇帝如果真的只是毫無作為的「 傀儡 」或是「憤青」之輩,那麼在當時,他為何在人們的心中還能擁有如此的地位與評價呢?

 

光緒皇帝與清末新政.jpg

動畫式簡易造型 ( 仿賽璐珞畫,PS 鼠繪 )

 

最後,我個人還是要給光緒皇帝一個評價,那就是:「外柔內剛」

 

———————————————————————————


後記

故宮的《送不出的國書》特展已結束一年多,正式的紀錄片卻一直等到今年十月份才上架。這是一部結合動畫與文物介紹的影片,看完後真是萬分感慨。

清廷之所以積極主張君主立憲,是因為受到日俄戰爭的激發。但是,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對於立憲的態度是如何,這裡可以做個簡單的歸納補充:

光緒皇帝對於立憲的作為與態度,目前欠缺官方史料的具體記載。個人認為他是希望順利施行的,因為早在戊戌變法時,他就有開設議院的規劃,卻因發生「政變」而無法實現。光緒皇帝平時勤於吸收各種西方新知識,其中也包括議會與憲法、法律等政治制度,他的人格特質之一正是「博學強志」,而且非常知名。經過日俄戰爭後,呼籲立憲的風氣已成形,他也會認同這將是為國家尋找出路最適當的選擇,畢竟剛打贏俄國的日本 —— 君主立憲國戰勝君權專制國 —— 就是最好的榜樣。

慈禧太后在初期卻是擔心立憲的建議太過激進,即有的權力可能因此受到嚴重限制,甚至完全遭到剝奪,在皇權無法維持的疑慮之下猶豫不決,直到支持立憲的官員們,主要是張謇與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其他官員多半對「憲法」一知半解),不斷積極的遊說之下才正式批准,並且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這兩部「送不出去的國書」就是在這段歷史背景之下製作而成。

然而革命黨的立場則是,國家之所以積弱不堪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此必須要將整個清王朝政權完全推翻、引進全新的民主共和政體與制度,才能夠把國家帶往強盛之道。他們當然不樂見君主立憲制成功地推行,因此企圖採取激烈的暗殺手段從中破壞 ……

 


 特別聲明:本段影片的版權屬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影片的製作單為所有

 

儘管受到一些阻撓,清政府還是如期展開預備立憲的計畫。有趣的是,從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  ( 1908 年 8 月 27 日 ) 頒發《欽定憲法大綱》的內容看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官方批准施行的是日式「實君憲政」,可是民間的立憲派所冀望的卻是英式「虛君共和」,兩者落差可謂不小。

至於光緒皇帝本人的意見呢?雖說不見官方紀錄,但在私人筆記中還是透漏出一些 「秘辛」:

 

‥‥‥ 當帝銳意研究憲政之時,近臣某曾以外間人言以憲政施行以後,其主義將趨於虛君立憲之體,請帝慎之。帝謂:「果國體強,民心樂,亦甚願享此清淨無為之治矣。」聖德淵深,誠不可及哉。 ──   穆詩樵《宮闈秘幕》

 
 
arrow
arrow

    ANNI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