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徒勞》(Futility第一版小說封面(1898)與作者摩根.安德魯.羅勃遜Morgan Andrew Robertson1861 - 1915

 

華特.勞德在《鐵達尼號沉沒記》開頭寫道:1898 年有一位名叫摩根.安德魯.羅勃遜Morgan Andrew Robertson1861 - 1915的作家發表一部小說,內容是描述一艘載滿驕傲自滿的富豪,行駛在大西洋上的豪華客輪,在某年四月份的一個夜晚撞毀在一座冰山上,人們無論怎麼努力挽救都無法阻止她沉沒,小說的書名就叫做《徒勞》Futility。書中所描述的客輪和鐵達尼號有許多相似之處:排水量七萬噸(鐵達尼:52,310 tons,全船長度是 244 公尺(鐵達尼:269.1 m,擁有三個推進器,速率每小時可達 24 節至 25 (鐵達尼:21 - 23 kn。她載運多達三千名乘客(鐵達尼最多可乘載 3,327 - 3,547 名乘客與船員),救生艇數量也和鐵達尼號一樣明顯不足。而這艘號稱「不沉」的巨輪就叫做「泰坦」titan

人類在航海史上的船難何其多,況且近代史至少是工業革命以降,沈船罹難人數最多的並非鐵達尼號,而是納粹德國的 MV Wilhelm Gustloff 1937 - 1945於戰爭結束前夕的 1945 年一月底,在施行漢尼拔撤離行動期間遭到蘇聯潛艇發射四枚魚雷攻擊,有三枚擊中船身,70 分鐘後沉沒,造成 9,343 人包含大約 4,000 多名兒童罹難的事件。乘客之中雖然有軍事人員和眷屬,可是比例最高的還是想要逃離蘇聯紅軍進逼德國平民,還有其他東歐國籍的難民,使得原設計最多只能搭載 1,897 人(包含船員)的軍用運輸船在撤離時的載運總人數高達大約 10,573 - 10,582 人。

這場災難為什麼沒有受到世人的關注?原因可歸納為:一、時間 —— 船難是發生在戰爭時(末)期,以及她擁有軍事用途,因此被認為是合法攻擊。二、政治 —— 蘇聯在史達林時期的「清洗」、整肅與屠殺比起納粹可說是半斤八兩,卻是戰勝國之一,而德國再次淪為戰敗國,成王敗寇。再說,船名還是一位著名的瑞士納粹黨部負責人之名。三、媒體 —— 這樁慘烈的悲劇訊息在當時走向窮途末路的德國就以「會影響士氣」為由刻意壓下,戰後也被納粹暴行陸續揭露和戰犯審判的新聞所掩蓋,「納粹」已經成為一種禁忌。四、乘客 —— 船上沒有世界級的知名人物,也沒有英美籍的公民,不似同樣在一戰期間被擊沉的露西塔尼亞號五、藝術 —— 由於長期受到忽略,缺乏倖存者或是罹難者家屬的故事發掘,因此不受西方影視界,尤其是好萊塢的青睞。相關的紀錄片是近二十多年來才有的,以此事件為劇本的電影分別於 1959 年和 2008 年在德國上映,書籍多是以小說類型為主,研究專書並不多。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這艘隸屬於德國勞工陣線(Deutsche Arbeitsfront 縮寫 DAF),原本打算命名為「阿道夫.希特勒」獻給元首的郵輪 MV Wilhelm Gustloff 1938 - 1945 ,於 1938 年 03 月 - 1939 年 09 月是一般的遠洋客輪,1939 年 09 月 - 1940 年 11 月間移交給海軍作為醫院船,1940 年 11 月 - 1945 年 01 月則被改作軍用運輸船兼浮動營房(上圖是醫院船期間,船艉右舷的角度)。她的客艙設計不分等級,只有鋪位數(二至六床)的差異;船內的豪華設施包括劇院兼音樂大廳和一間特別為希特勒準備的「元首套房」,但這位獨裁者從未入住過。1945 年 01 月 30 日沉沒的那一天,正好是 Wilhelm Gustloff  50 歲的冥誕。MV 是 Motor Vessel  的縮寫,她的驅動力是柴油引擎。

 

那麼,為什麼鐵達尼號特別出名?因為她占盡上述後三項因素:媒體乘客影視作品的優勢。連音樂劇都有呢!

當年建造鐵達尼號時,大約動用 15,000 名造船工人,用掉三百萬顆鉚釘,建造期間更造成 246 名工人輕重傷,還犧牲九條寶貴的生命,花費二十六個月的時間才完工。然而這艘象徵二十世紀初,大英帝國造船工藝巔峰之作的「海上琁宮」撞上冰山後,就如同小說敘述的那般「徒勞無功」,短短的兩個小時又四十分鐘之內就被無情的大海輕易地撕成碎片,還帶著將近 1,500 人葬身海底。

這件重大船難最後竟然沒有人需要為此負起全責,媒體和一些倖存者們甚至還捏造所謂「秩序井然」、看似天衣無縫的逃生過程,被當作宗教典範一般地加以歌頌。這則至今仍然有人深信不疑的「神話故事」,根本就是兩家私人公司(白星線、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Marconi's Wireless Telegraph Company和英美政府與媒體聯合操作的結果。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面往往在遇到重大災難時都會顯現出來,若說完全沒有發生爭先恐後的行為,甚至不擇手段地(有時還得殺人)擺脫威脅生命的處境才是怪事呢!這是人類或動物的求生本能使然,與「種族優越感」或是社會地位的高低無關。

 

皇家郵輪「鐵達尼」RMS TitanicNo. 4011911 1912

 

● 1909 年 03 月 31 開始建造,1911 年 05 月 31 下水,1912 年 04 月 02 完工,1912 年 04 月 10 首航。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鐵達尼號真正的幹部們,發生船難之後只有二副、三副、四副和五副生還

 

 有關建造三巨輪的資金,按照一般流行的說法是, 白星早在 1902 年即被美國的富豪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1837 - 1913創辦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縮寫:IMM收購,因此結合美國資金與英國造船技術的三巨輪可算得上是「英美混血兒」。事實並非如此,白星航運雖然已成為 IMM 旗下的子公司,但奧林匹克級的三艘巨輪和其他郵輪的建造經費,還是白星運用自身強大的財務資源和更低的借貸成本來抵押自己的船隊,向以英國為主的投資人籌資而來的。1908 年至 1912 年鐵達尼號沉沒之前,它的大量股息反而支撐起 IMM 的聯合企業。

RMS 皇家郵政船舶Royal Mail Ship的簡稱,從技術上來說只有在和英國皇家郵政簽定契約運送郵件時才能使用此名銜,履約完成後則恢復「蒸汽船」Steam ship,簡稱 SS的名稱。所以鐵達尼號的救生艇銘牌才會出現 SS TITANIC,因為她本來就是一艘蒸汽動力船。

● 誰是奧林匹克級郵輪的設計者?

1895 年後成為哈蘭德與沃夫造船廠總裁的威廉.詹姆斯.皮利William James Pirrie1847 - 1924,其妻弟亞歷山大.蒙哥馬利.卡萊爾Alexander Montgomery Carlisle1854 - 1926或許才是奧林匹克級巨輪真正的設計者。他制定出「白星式」的船舶風格(讓人一眼即知是白星線所屬船舶),還有安全系統,例如防水密艙、救生艇吊架等。由他設計、威林吊架工程有限公司Welin Davit and Engineering co.Ltd.規劃製造的吊架,一次可以容納三十二艘救生艇。不過他卻在 1910 年 06 月退出設計團隊(奧林匹克號於同年 10 月下水,也是他設計的最後一批船舶),原因據說正是救生艇的數量問題。鐵達尼號的沉沒之後,他在調查委員會中表示,自己只是傳達理念,好讓奧林匹克級巨輪的設計得以落實,但是船舶本身的主要設計人是威廉.皮利。如今大家都錯認設計者是安德魯斯的原因,正是 1958 年的電影《記取斯夜》(又名:鐵達尼號沉沒記、難忘之夜),和 1997 年的《鐵達尼號》。

亞歷山大.卡萊爾於 1910 年 0月份退出之後的次月,才由湯瑪士.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1873 - 1912接手,他是威廉.詹姆斯.皮利的外甥。1901 年,身為哈蘭德與沃夫造船廠製圖與結構工程部門的經理,安德魯斯曾參與白星線號稱「四大」郵輪No. 335 - RMS Celtic 1901 - 1928No. 337 - RMS Cedric 1902 - 1931No. 352 - RMS Baltic 1903 - 1932No. 358 - RMS Adriatic 1906 - 1935,平均總噸位都超過 20,000 噸)的建造,由於他對於造船的熱情與勤奮,更在 1907 年升任總工程師。

● 安德魯斯曾經在某個夜晚帶著妻子去參觀正在建造中的鐵達尼號,那一晚看到不太明顯的哈雷彗星1910 年)。剛好就在 75 年後,就是鐵達尼號殘骸發現的 1985 年再次看到它的蹤跡。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左至右】IMM 的創辦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哈蘭德與沃夫造船廠的總裁威廉.詹姆斯.皮利、其姻親亞歷山大.蒙哥馬利.卡萊爾,外甥湯瑪士.安德魯斯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白星線的「四大」郵輪:【左上】RMS Celtic ( 1901 - 1928 )【右上】SS Cedric ( 1902 - 1931 )【左下】RMS Baltic ( 1903 - 1932 )【右下】RMS Adriatic ( 1906 - 1935 )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鐵達尼號的小妹」 SS Nomadic ,她的任務是把法國瑟堡港(Cherbourg Harbour)的乘客接駁至鐵達尼號與奧林匹克號上,還有一艘姊妹駁船 No.423 - SS Traffic(1911 - 1941

 

● 鐵達尼號首航之前,安德魯斯曾經親自搭乘三艘新船No. 358 - RMS AdriaticNo.317 - RMS Oceanic II 1899 - 1914,還有奧林匹克號)的首航。他觀察到白星線的驕傲 ── 奧林匹克級的客輪裡裡外外都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因此寫下許多改進建議的筆記。從他遺留下來的筆記中,可以發現他對於鐵達尼號非常著迷。如今安德魯斯所設計的船舶,僅剩下奧林匹克號與鐵達尼號的聯絡駁船游牧號,暱稱「鐵達尼號的小妹」的No. 422 - SS Nomadic 1911 - 1968,體積正好是鐵達尼號的四分之一,擁有更漫長的航運史),也是白星線唯一「健在」的船舶,目前保存在貝爾法斯特Belfast的 Titanic Quarter

● 白星線的總裁布魯斯.伊斯梅Joseph Bruce Ismay1862 - 1937為了打敗競爭對手丘納德(冠達郵輪)而批准三艘巨輪的設計方案,並且鎖定富裕的中產階級與富商名流為主要的顧客群,而為此提出許多豪華設施的建議,甚至畫出部分的裝飾草圖。他也沒有遺忘經濟一般或較差的旅客,主張擴大三等艙的面積與硬體設施,好吸引那些嚮往美國夢的移民和家庭前來搭乘。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意氣風發的白星線總裁布魯斯.伊斯梅(Joseph Bruce Ismay,1862 - 1937)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鐵達尼號原來的二副大衛.布萊爾(David Blair1874 - 1955,因為鑰匙的問題而被世人誤會一輩子

 

鐵達尼號「永不沉沒」稱號的源頭,正是白星的宣傳手冊。整本小冊子吧啦吧啦地講完奧林匹克號與鐵達尼號的特色與優點,以滿足大家的想像之後,結尾宣稱兩艘船舶的「設計為不沉」(Designed to be unsinkable)。這個稱號在那個年代很普遍,白星線的對手丘納德線旗下的茅利塔尼亞號也宣稱是「不沉」的,因此可以把這個詞彙看成是一種廣告行銷的宣傳。但也許是因為這份莫名的自信,所以船員們在出航前根本沒有認真做好例行的救生艇演練(集合),導致發生船難時甚至不曉得如何使用折疊式救生艇,以及標準開放式救生艇具有帆船的功能,16 艘之中只有 14 號成功升起船帆。第二次的演練原定於沉沒的前一天上午舉行,後來被史密斯船長取消。

 根據卡萊爾的原始設計,奧林匹克級的郵輪原本可搭載 48 艘救生艇(每艘可乘坐 64 人),總數已經比老舊的法律規定標準還多。當時的法律是以船舶的噸位,而非最大乘載人數來計算救生艇的數量,加上救生艇在當時的設計功能只是充當一艘沉沒的船隻和救援船之間的「駁船」而已,可沒想到鐵達尼號沉沒時,附近居然沒有立即可供接駁的船隻。此外,伊斯梅還認為應該要騰出更多的甲板空間用來擴建更大、更豪華的客房與娛樂設施,而把救生艇數量降至 16 艘,外加 4 艘折疊式小艇,同時也駁回把防水密艙提升到 層甲板高度的建議。

奧林匹克級三巨輪的第四根煙囪只做為廚房與其他輔助設備的排煙之用,因此船員稱它為「假煙囪」。它在一般人的眼中或許只是用來觀賞的,畢竟四根煙囪看起來是比較「壯觀」。但有行家認為,它的形狀與高度、重量對於船身的穩定性與縱傾度(Trim,或稱「俯仰差」)息息相關。

鐵達尼號在正式首航前曾經做過高級幹部的人事異動。白星線臨時決定把在奧林匹克號上執勤的亨利.王爾德Henry Tingle Wilde1872 – 1912調到這艘新船上,使得原本的大副威廉.莫道克降為一副,查爾斯.賴托勒降為二副,原來的二副大衛.布萊爾David Blair1874 - 1955遭到剔除。他對此調動的失望之情可以從寫給親人的信中看出。

由於布萊爾離開鐵達尼號時忘記把瞭望台(俗稱烏鴉巢,Crows Nest的電話鑰匙交給接替二副職位的賴托勒,因此一度被世人指謫他正是讓瞭望員沒有望遠鏡及時發現前方的冰山,導致郵輪沉沒的「兇手」。事實上它沒有鎖在那裡,而是在二副的船艙中,鑰匙也不止一把,每位高級幹部和駕駛台的翼橋上都有配備。重點在於人們對自己的視力似乎有絕對的信心,所以雙筒望遠鏡不是直接用來查看目標的。瞭望員們會先以肉眼辨識物體,再拿起它來確認那是什麼東西,每艘郵輪都是如此。甚至還有人證實自己有嗅出冰山泥土味的能力,例如不列顛號的船長。

電影《鐵達尼號》沒有提到的小插曲:從南安普敦Southampton啟航不久,差一點與停靠在旁的美國定期航班紐約市號和自家的海洋號RMS Oceanic 1899 - 1914相撞,步上奧林匹克 KISS 霍克的後塵。幸好拖船及時插手才沒有發生相同的意外,但也稍微延遲鐵達尼號原定出航的時間。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二)

差點步入奧林匹克號撞上霍克號後塵的海洋號【上】和紐約市號(SS City of New York 1888 - 1923)【下】

 

法國瑟堡Cherbourg的港口無法讓體積龐大的奧林匹克號與鐵達尼號停靠,因此就由小游牧號充當聯絡交通船,接駁頭等與二等艙的旅客、船舶用品與行李、貨物、郵件,她的姊妹船交通號No. 423 - SS Traffic 1911 - 1941則負責運送三等艙乘客和他們的行李貨物與郵件。

鐵達尼號首航的第一天,靠近五號和六號鍋爐艙之間的右舷煤艙曾經發生原因不明的火災,直到悲劇發生的前一天 13 日晚間才撲滅。這場意外雖然和沉沒的原因看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大火的高熱是否影響到船殼結構的堅固性還是值得探討的。

● 這件重大的沈船事件有許多爭議,其中一件就是即將退休的愛德華.史密斯Edward John Smith 1850 - 1912船長是否有受到船東伊斯梅的言明或暗示,才會故意忽略附近許多船隻發送來的冰山警告,下令加快船速,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儘管這點根據多年的研究結果已經否定,但「不顧警告」(船長可沒輕忽,所以航線有往南修正)和「加快船速」(那時是司空見慣的做法,因此有所謂的「藍帶獎」)兩件事到後來竟然演變為盛極一時的詭異故事: 亞曼蕊的傳說 ,而且還有「變體」版本。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距離體達尼號最近的船隻加州號(SS Californian ,1902 - 1915),可惜當她發出求救信號時,同樣面臨冰山環繞的加州號已經就地熄火過夜,無線電操作員也把無線電通訊關閉,「洗洗睡」去了,因而錯失寶貴的救援時間 —— 雖然她不見得能夠救援全部的乘客。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加州號的船長 Stanley Phillip Lord ( 1877 – 1962 )

 

● 船上的郵局辦公室和收發室、包裹房位於前段右舷 G 層和下層甲板,當大量的海水灌進船身時,這裡可說是首當其衝的區域之一,所以一共有 2 位英國籍和 3 位美國籍的郵政人員當場罹難,事後只找到 2 位美籍員工的遺體。另外,船上設有 9 人「品保小組」,是由哈蘭德與沃夫造船廠的總工程師(安德魯斯)、細木工、製圖師、裝配工與水、電工,以及電工學徒所組成,負責監督船上有無還未完成,或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他們在那悲劇的夜晚全都下落不明。

除了一般船員(包含高級幹部、輪機船員、乘務船員以及甲板船員)與三個艙等的乘客之外,頭等艙的設施還有一間位於 B 層第四根煙囪後,由義大利人經營的「點菜式餐廳」À La Carte Restaurant奧林匹克號上也有他所經營的相同餐廳),裡面 66 名員工大部分是義大利與法國籍,只有 2 位女收銀員和 1 位廚房辦事員倖存;船上有 8 名音樂家分屬兩個駐場團體,最後全數失蹤。

鐵達尼號原本是以 CQD (1904 年 02 月 01 生效)作為求救信號,後來改為 SOS(1908 年 07 月 01 日生效,得注意她並非第一艘使用此求救訊號的船隻),卻報錯自己所在的座標位置。

● 並非所有的船上幹都嚴格執行「婦女及兒童優先」的規則,例如一副威廉.莫道克William McMaster Murdoch,1873 - 1912,他能救一個算一個,不論男女和艙等、老弱婦孺還是身強體健的年輕人。至於是否如同電影《鐵達尼號》所演出的那樣誤殺一名乘客之後行軍禮再舉槍自盡?雖有至少兩位倖存者證稱確有其事,但那時的場面相當混亂,沒人能夠明確指認那名自刎的官員到底是哪一位,況且罹難的船長與高級幹部們全數失蹤,即使找到遺體也已無法辨識,因此在缺乏直接的關鍵證據之下,又是一件有待釐清的爭議。

或許是有感於莫道克「無差別救援」的事蹟,所以電影中才會來一段默默接受賄賂的橋段,可這真的只是劇本的加工,旨在凸顯劇中角色 Caledon Hockley 那傲慢又勢利、深信金錢萬能的人品而已,上映後還是遭到莫道克的後代親屬抗議。

另外,Rose Dewitt Bukater 最後因為大副的口哨而得救,事實上大副亨利.王爾德沒有被找到,只有首席乘務長 Hugh Walter McElroy (1874 - 1912,他似乎被所有相關的影視作品所忽略)得到確認。而劇終前堪稱完美的收尾鏡頭中,居然沒有大副與年僅 24 歲的六副詹姆斯.保羅.穆迪James Paul Moody 1887 - 1912!除了史密斯船長和一副莫道克之外,他們兩人也是罹難的船上幹部。

● 三等艙的乘客致死率偏高的原因,除了遭到官方刻意的阻擋 —— 就像電影情節那樣,以及因光線逐漸昏暗而找不到逃生路線之外,還有語言障礙和「成年人」的年齡定義。嚴格恪遵「婦幼優先」原則的二副查爾斯.賴托勒Charles Herbert Lightoller1874 - 1952把年僅十三歲的男孩歸類為成年人,因此許多移民家庭決定生死與共,否則年輕力壯的家人逝於海難,留下來的弱勢成員該如何謀生?尤其是一些在原生地因為種種原因而陷於貧困,希望到美國尋求新生機的家庭而言,此舉無疑是雪上加霜。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Walter John Perkis,4 號救生艇的艇長

 

● 五副羅威Harold Godfrey Lowe1882 - 1944負責指揮的 14 號救生艇回頭救人的故事透過電影已讓觀眾廣為知曉,可是鮮少人知道他有很嚴重的種族偏見,同時也只有他升起救生艇上的船帆,並沒有像電影演出的那樣手持照明信號彈揮舞。

劇本中沒有提起的真實事件還有由舵手華特.帕金斯Walter John Perkis,1874 - 1954負責指揮的 4 號救生艇一直都在船艉附近,等到海水恢復平靜,他不顧船上多數乘客的反對命人划回現場救出 8 至 10 個人,兩人獲救不久斷氣。之後依照羅威的命令從 14 號救生艇接收 5 至 6 人,黎明時又和 12 號救生艇一起救出還待在翻覆的折疊式救生艇 上面命在旦夕的 28 人,包括二副賴托勒。因此,4 號可說是第一艘下放後直接在現場搜救的救生艇。與之相反的是由三副赫伯特.皮特曼Herbert John  Pitman,1877 - 1961負責的 5 號救生艇上,頭等艙的女性乘客強烈要求三副不要回去救人,他無奈之下只好照辦,這件事讓他的後半生內疚不已。

直到卡佩西亞號(喀爾巴阡山號)到來時,4 號與 14 號救生艇因為在救難過程中把原船乘客分散至其他艘船以便救援更多的落海者,所以 4 號大約搭載 30 人,14 號大約乘坐 40 個人,12 號也是一樣,41 左右,5 號只有 36 人。載人最少的是 1 號和 2 號救生艇(2 號由四副 Joseph Groves Boxhall 1884 -1967 負責指揮,他在救生艇上和三副面臨一樣的問題),約 12 人和 18 人。人數最多的是 10 號、13 號、15 號和 16 救生艇,分別是 57、55 、66 和 52 人。

● 鐵達尼號上有頭等艙乘客帶上船的 12 隻狗,牠們在航行中被安置在 F 層三等餐廳廚房旁的狗窩中,只有 3 隻幸免於難。此外,也有從奧林匹克號上轉來的貓咪「珍妮」和牠生的一窩小貓,不但被船員們當成幸運符,還可以在廚房裡充當捕鼠器,牠們和負責照料的廚房助理都沒有逃出(另有傳說鐵達尼號試航後抵達南安普敦港,有人看到一隻母貓把小貓一隻隻的叼下船)。船上還有旅客帶來的幾隻法國公雞和母雞,或許還有鳥類,這些動物們也都跟著巨輪下沉。

● 這件船難已知有 1,496 人喪生,712 人獲救。不幸罹難的 679 名船員中,約有 549 人來自南安普敦。根據《每日郵報》的報導,當時南安普敦的人口約有十萬人,平均每四戶就有一戶是喪家。

根據華特.勞德的倖存者訪談資料與信件中發現,乘客們登船後往往會更換房間,所以白星線提供的乘客住房列表並不十分可靠。

鐵達尼號沉沒時正好是民國初年。沉船事件兩個月後的國小課本《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裡,即出現〈鐵達尼號郵船遇險記〉的課文【附註】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課文中有關船員與乘客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描述根本言過其實,但它僅在事件發生兩個月之後就出現,也算是「與時俱進」了。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鐵達尼號郵船遇險記〉的課文

 

鐵達尼號的奇特之處在於,她不像其他在承平時期沉沒的船隻幾乎都是完整下沉的。雖然當時即有目擊者證稱這艘巨輪在海面上就已裂開,可長年以來沒幾個人相信(早年的影視作品皆是呈現完整下沉的過程),包括哈蘭德與沃夫造船廠的工程師們,直到殘骸被發現才得以確認。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學界可以利用最新的聲納探測和 3D 環境重建等技術來推算物品散落的範圍以及當時洋流的資訊,徹底研究船身斷裂的過程究竟是在水面上還是水面下發生的。此外,當她完全消失在海面上之後,有生還者聽到大約四次的爆炸聲。也許是因為船艉殘骸看起來很像爆炸案的現場,因此才衍生出她是遭到德國潛艇秘密擊沉的說法。

現在的研究結果有幾種,其中最著名的是詹姆斯.卡麥隆研究團隊的推論。簡單說,就是船艉不像船身的前半段灌滿海水,因此當海水灌進船身中央時,海平面就變成槓桿,船身前後因重量不平衡而斷裂。海水繼續灌進充滿空氣的船艉食品冷凍庫時,就會像啤酒罐一般地被擠壓而爆裂,加上前後船身坐底後隨之而來的水壓氣爆的衝擊波,足以把前段的斷裂處和整個船艉壓扁,因此船艏部分依然保持完整,但船艉可就被壓縮得面目全非,而且兩者的殘骸距離相差甚遠,船艉推進器螺旋槳俥葉朝向船舯的斷裂點。

 

詹姆斯.卡麥隆拍完電影之後又和研究團隊下潛多次觀察,他們的結論就如同這影片中的動畫顯示,細節與電影呈現出來的過程有些不同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利用先進的聲納技術所探勘出來的沈船位置全貌,稱為「數位地圖」。船艏與船艉有相當大的距離,後段船艉的螺旋槳與前段船舯部位遙遙相望。船上的許多物品與機械零件大部分都散落在船艉的周邊,例如鍋爐、往復式引擎和船殼,貨艙蓋,還有餐具瓷器、鍋碗瓢盆和旅客的私人物品、椅子、救生艇吊架和玻璃窗框、地磚等等。

船身前段的樣貌算是維持完整,船艏插入海底的深度可從船錨的位置判斷,想要把她完整打撈上岸是辦不到的。船艉則是遭到嚴重擠壓,把原本大約有十一層樓高的船身壓縮到只剩下約四層樓高;螺旋槳俥葉卻被抬升高達四層甲板的高度,右舷有明顯的扇形滑行痕跡,可據此推測出她是以螺旋的方式下沉至現在的位置;船殼如同剝落的壁紙般地覆蓋和垮在船頂和船身兩舷,原本屬於三等艙乘客活動區的船艉甲板(Poop Deck)則像是翻開的書頁,掀出大約三分之一的面積,露出整整半間三等一般大廳和三等吸菸室,還有三等樓梯出入口和六號貨艙口的黑洞,掀開的甲板也把架設其上的船艉橋台 (Docking Bridge,或是稱為停靠橋) 整個壓垮。

後段船舯部位的斷裂處可以看到殘餘的往復式引擎;前段船身的斷開處也有其餘沒有掉落的鍋爐曝露在外。

 

● 到底是誰先發現鐵達尼號?2008 年 06 月 02 日,國家地理雜誌爆料,1985 年鐵達尼號的發現是源自於美國海軍針對兩艘失事核潛艇 USS Thresher(1958 – 1963)USS Scorpion(1960 - 1968)秘密調查,他們很想知道核子反應堆是否有輻射外洩的現象。完成海軍任務羅伯特.巴拉德Robert Duane Ballard,生於 1942 只剩十二天的時間尋找鐵達尼號。但是也有英國海軍早在 1977 年就已發現殘骸的說法。

● 除了潛艇秘密攻擊說,撇開荒謬的靈異傳說,例如木乃伊的詛咒(當然是假的)時光穿越說之外,還有一種匪夷所思的著名理論就是白星詐領保險金說:法庭判定奧林匹克號必須得為霍克號的追撞事件負責,導致白星線的財務狀況出現大問題。更糟的是,奧林匹克號這棵搖錢樹經初步估計,大約需要六個星期的時間進廠修復,這段空窗期更會讓財務雪上加霜,既然她與鐵達尼外表幾乎相同,想錢想到瘋的白星居然想出這種「偷天換日」的餿主意。所以沉沒的船隻被一些好事者認定是故障的奧林匹克號,原本只想要玩玩觸礁受損的戲碼,沒想到假戲成真。

事實上船難發生之後,如同前一篇奧林匹克號的敘述,比鐵達尼號晚三天從紐約港出發的她在得知消息時曾經致電卡佩西亞號(Carpathia,1902 - 1918),是否需要把部分的倖存者轉移過去,卻遭到伊斯梅命令卡佩西亞號的船長拒絕。況且鐵達尼號下沉的時間之快,才剛離開紐約港、距離出事地點約五百多英里的奧林匹克號即使再怎麼努力加速也來不及救援,充其量只能做些收尾階段的工作。另外,這艘沈船在 1987 年時,就已經在船艏左舷辨識出 TITANIC 的字樣(船名看起來像是先刻再漆上的);即使沉入海底多年,兩者的外觀差異在船身前段的 A、B 兩層仍然可以清楚區分。船艉的螺旋槳俥葉和其他被撈上岸的一些裝潢飾板殘片與零件中,還可辨識出她的編號 401。

當然,關於鐵達尼號的陰謀論還有很多,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查一查。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RMS Carpathia (1902 - 1918)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RMS Campania 船長 Arthur Henry Rostron ( 1869 - 1940 )

 

由於船身裂開的部位剛好是三個艙等的廚房與餐廳附近:頭等、二等的餐廳和廚房在 層、三等餐廳與廚房在 層。層船艉的三等艙房區前方至第四根煙囪之間,還有底層艙區引擎室外殼後方就是食材冷藏區。因此被探險家們稱為「地獄廚房」。

這世上確實有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有一回,和平一號和二號研究潛艇抵達鐵達尼號的船艉時突然都喪失一半的電力,迫使那次的探勘計畫不得不暫停。不過當他們離開船艉之後就恢復正常。

詹姆斯.卡麥隆的弟弟麥克.卡麥隆說,在船艉附近探勘時,有些時刻會很強烈的感受到「那些人」的存在,不但保證不會傷害這些來自海面上的訪客,甚至還會提出「忠告」探險家們不要太過靠近,否則「他們」會感到不自在。或許是單純的心理作用,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大多數來不及逃生的罹難者都聚集在此的緣故。

願他們的靈魂安息。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本篇筆記文章的主要參考網站與書籍

研究鐵達尼號歷史的網站非常多,除了維基百科之外,我時常進去查看的網站主要有以下四個:

1. Encyclopedia Titanica   鐵達尼號百科

絕讚推薦的權威網站,裡頭從船舶本身到乘客、船員名單等等有關鐵達尼號的一切,應有盡有。

2. Titanic's Officers   鐵達尼號的官員(幹部)

有許多歷史人物的細節與研究專題,是個內容非常紮實的網站。

3. The Titanic 'Switch' Theory Exposed   鐵達尼號「掉包」理論:揭穿

如果對於鐵達尼號的真實歷史(非影視作品)有著無藥可救的興趣又想打破砂鍋問到底,那麼這個「含金量」頗高的網站就很值得花費一些時間查看。

4. TITANIC:HONOR AND GLORY   鐵達尼號:尊嚴與榮耀

這是一個遊戲的開發,有逼真的 3D 外觀與內部每層船艙,根據考據來重建的細節,在 YouTube 有自己的頻道,可以前去觀看他們完成的美麗作品。

 

中文版的書籍比較少,我只有三本:

1《鐵達尼號沉沒記》A Night to Remember,記取斯夜)

華特.勞德Walter Lord原著、黃文範翻譯,1997 年九歌出版。這本書的原文版發表於 1955 年,當時許多生還者仍在世,作者透過他們的回憶讓讀者了解當這艘巨輪下沉時,這些人究竟經歷或看見了甚麼。1958 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主角是二副賴托勒。

2《永遠的傳奇 鐵達尼》Farewell, TitanicHer Final Legacy  告別,鐵達尼號:她的最後遺產

查理.裴列格里諾Charles Pellegriino原著、廖素珊翻譯,原文書於 2012 年 —— 鐵達尼號沉沒一百周年,由 Wiley 出版,繁體中文版在 2013 年由商周出版社發行。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是關於詹姆斯.卡麥隆兄弟與研究團隊多次潛入海底探勘,對於沈船過程作出最新推論的紀錄。裡面也有描述一些乘客 —— 不光是頭等艙 —— 與船員們在這艘巨輪沉沒之前、後的親身經歷,還有更具傳奇色彩的「行李箱的故事」。特別一提,此書出版時適逢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即將舉辦「重返鐵達尼號」(2013.05.25 - 2013.09.01)的特展,我忘記那時在忙啥事而錯過,就如當年的科教館館長說的:「錯過了還要等一百年」,真是可惜。

3《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佬」:種族主義想像力》

程崴原著,2013 年由漓江出版社發行(簡體版)。鐵達尼號沉沒時正好是西方人排華與種族主義最激烈、最盛行的年代,而 1910 - 1930 年代也是中國新派知識份子對於「國民劣根性批判」的高峰期,因此才會把這場災難當作西方民族性的「典範」寫進教科書。從三個艙等的客艙分布狀態可知,以經濟能力來決定的社會各階層在船上都會被嚴格劃分開來,甚至隔離;有色人種即使社會地位高、經濟寬裕,也沒有購買頭等艙船票的資格,例如船上唯一的日本人細野正文(1870 - 1939)和另一位來自海地的黑人建築師兼工程師約瑟夫.拉格切(Joseph Laroche 1886 - 1912與他的法國妻子和兩個小女兒。本書探討當時歐美社會對於華人勞工的歧視待遇,同時在種族主義橫行之下,災難後的媒體界與部分生還者是如何惡意捏造一些所謂「親眼目睹的事實」。相較於媒體集中聚焦的那些歐美富豪名流與其他艙等部分會說英語的人士,船上還有八名來自香港或廣東省的三等艙乘客,最後雖然只有兩人罹難,可是從這場著名的船難中倖存下來的他們,竟然就此消失無蹤、無人關心聞問,導致至今鮮少人知道這段歷史。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原文書籍更是汗牛充棟,我手頭上擁有的是:

1Titanic - The Ship Magnificent Volume ONEDesign & Construction (鐵達尼號 華麗的巨輪 第一卷:設計與建造)and Titanic - The Ship Magnificent Volume TWOInterior Design & Fitting Out (鐵達尼號 華麗的巨輪 第二卷:室內設計與裝修)

這兩本厚又重的精裝套書,作者有五位 — Daniel KlistornerSteve HallBruce BeveridgeArt BraunschweigerScott Andrews。第一版本在 2008 年由歷史出版社The History Press發行,我手上的版本是 2017 年重印的第五版。這是一套非常專業的大部頭書籍,第一部分有很多關於造船技術的專業名詞,以及船上的航海機電、通訊和照明等等設備的解說,非常詳細(奧林匹克級的三巨輪絕大部分的基礎結構與設備都是相通的);第二部則是著重於每層甲板的客艙裝潢與公共設施。總之,此套書堪稱專業級的著作。我認為唯一的缺憾就是部分造船設計圖與甲板計劃圖太小,如果能夠放大印刷成摺頁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翻找查看就更完美啦!

2Titanic In Photographs (照片裡的鐵達尼號)

作者同樣是上述套書的五個人。簡單的說,就是利用一系列的照片來訴說鐵達尼號的歷史。2011 年同樣是由歷史出版社發行,手邊的是 2013 年再版的版本。

3Titanic - An Illustrated History (鐵達尼號:圖解歷史)

Donald LynchKen Marschall 和 Robert D. Ballard 原作。初版是 1992 年由 Hodder & Stoughton 出版社發行,它的內容亦是結合精美插圖與歷史照片來呈現這艘巨輪的歷史,插畫家 Ken Marschall 可說是鐵達尼號的「專業戶」,他的作品既美麗又準確,也出現在許多相關的書籍或雜誌裡。1997 年的電影《鐵達尼號》有一幕在天亮時救生艇紛紛向卡佩西亞號聚集的鏡頭構成,正是參考他的繪圖。這本書多次再版,手上 1998 年的版本。

4A Giant Cutaway Book - Inside the Titanic (一本巨大的剖面書:鐵達尼號的內部)

作者是 Hugh Brewster 與插畫家 Ken Marschall 1997 年由 Madison Press Book - Little, Brown & Company 出版,以插圖為主文字為輔,介紹鐵達尼號內部格局的兒童書籍,我之所以會購買這本書,主要是欣賞 Ken Marschall 的畫作。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鐵達尼號沉沒記》(1955 年)和《永遠的傳奇 鐵達尼》(2012 年)原文書封面

 

【附註】新國文的課文內容:

第十五 鐵達尼郵船遇險記(一)

鐵達尼者,世界最巨之郵船也。修八百餘尺,廣九十餘尺。船中有花園並沒有,倒是有狗窩、球場壁球場)、練藝所健身房?、泅泳池游泳池、電器浴室還有土耳其浴室、凡百咸具,富麗絕倫。世稱為「海上之宮殿」。

是船新製自英國,所費一百十七萬鎊,中華民國元年四月十日自英國之沙桑布(南安普敦)啟航渡大西洋,前往美國之紐約。世界人士,欲由英渡美者,多守候是船,以極遊觀之樂。

舟行後,天氣晴明,水波不興。旅客非常愉快。未數日,竟為冰山所觸,全船沉沒。時十四日夜半也。

是日鐵達尼疊得無線電報,知有大冰山,在航路之北方,船長下令警備,沿航路之南而進。夜將半時,忽覺全船震盪,旅客不以為意,嬉遊如故。蓋堅信製造之堅固、設備之周至,必無意外事也。

第十六 鐵達尼郵船遇險記(二)

船既遇險,船長督率船員百計救護。既知無可為,乃發令下小艇。小艇既備,又令男子退後,婦孺登艇,男子聞令即退。穆然無有喧嘩者。婦孺既登畢,男子以次登艇。時船已就沉,其不及艇者,或植立船上,或躍入海中,無有出怨語者。

時船中電登(燈)照耀,儼如白晝,樂工奏曲,不改常度。久之,乃易歡愉之調,而為莊重之歌。歌曰:「上帝乎!吾將近汝」(「與主更親近」Nearer, My God, to Thee)。洎船沉,歌聲乃隨之俱沉於海底。船中有郵局職員五人,因救護郵件,逐以身殉之。

是役也,船員無不以死守職,秩序井然。旅客之捨身救人者,不可勝數,婦女亦鎮定,罕聞啜泣聲。間有依戀其夫,誓不願行者。船員亦聽之,不相強也。

當遇險時,頻發無線電報,以求救援。加伯德(卡佩西亞號)郵船,得電飛至,天已黎明。乃悉援小艇諸人,十八日抵紐約,被難之親故,迎迓者千餘,醫師、看護麕集,街衢間默無人語,氣象愁慘。計船中二千二百人,得拯救者僅七百餘人云云。

 

鐵達尼號筆記:簡歷篇(二)

鐵達尼號與姊妹船的故鄉貝爾法斯特的「鐵達尼區」。如今造型特殊的博物館就坐落在原來 Arrol Gantry 的船艏前方,鐵達尼號是在畫面左邊靠海的位置,奧林匹克號與不列顛號則是在右邊種植草皮的地方。在博物館的下方就是 SS 游牧號的展示船塢,附近還保留著當年的重點遺跡。(GOOGLE 地球)

 

圖片出處:我自 2005 年底開始鐵達尼號的學習,有關奧林匹克級三巨輪的歷史檔案舊照多是在 2006 - 2019 年之間,主要是從阿爾斯特民俗和交通博物館Ulster Folk and Transport Museum)的官網收集而來,而其他船艦和相關人物的圖片有些來自 GOOGLE 大神的搜尋或是維基百科。如今阿爾斯特民俗和交通博物館的官網網頁早已改版,因此不再出現這些檔案照片,但部分圖片還是可以搜尋得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IEVAN 的頭像
    ANNIEVAN

    小廢柴雜記

    ANNI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