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後記與心得
國家從來就不是目的,唯有當它成為讓人類實現目標的條件時,才具有重要性。人類的目標不外是提升所有個人的力量來促成進步。如果任何國家體制阻撓個人內在力量的發揮、妨礙思想的進步,即使它的思慮再細密、結構再完備,都是無用而有害的…… —— 白玫瑰運動的傳單
二次大戰戰後隨著這些刺殺事件的揭露,讓世人終於知道原來在納粹統治之下,德國的軍民們並非完全都是冷眼旁觀的。其實反抗人士還不少,但在這篇幅有限的文章中無法一一介紹。據說在刺殺事件之後,儘管德國瀕臨戰敗邊緣,死於瘋狂復仇的人數還是高達五千至七千人之譜,可謂「族繁不及備載」。這些反抗運動還包括發生於 1943 年由慕尼黑大學學生發起「白玫瑰」運動,主要成員蕭爾(Scholl)兄妹 —— 生物與哲學系的學生蘇菲.蕭爾(Sophia Magdalena Scholl 1921 - 1943)當時只有二十一、二歲,而醫學系的哥哥漢斯.蕭爾(Hans Fritz Scholl 1918 - 1943)也不過二十五、六歲 —— 他們被捕後的情形在 2005 年時被拍成電影《帝國毀滅 II 大審判》(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
納粹佔領下的波蘭總督漢斯.弗朗克(Hans Michael Frank 1900 - 1946)在紐倫堡軍事審判之後,上絞刑台前曾說:「…… 千年易逝,德國(納粹)的罪孽難消。」(... A thousand years will pass and still Germany's guilt will not have been erased.)。
如果了解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社會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反抗運動那麼的「弱勢」:當希特勒確立獨裁政權後,在政治上開始實施「國家一體化」制度,限制人民集會與結黨的權利,凡是政治政黨和勞工工會一律勒令解散;不符合種族理論與教義的基督教或是猶太教教會也開始遭到迫害。在教育與文化方面,他們鼓勵學生們焚燒非「亞利安」作家與學者的著作,出版品與藝術創作也都得符合新制定的「標準」才能放行,新聞在發布之前必須經過篩檢。國民教育全面實施軍事化與納粹化,關閉不符教條的大學院校,並且把猶太裔的教授與專家學者徹底趕出校園。
毫無人性的納粹政府甚至還施行所謂的「種族法律」,剝奪猶太族裔的公民權,並強制沒收財產。他們不但不准從事任何行業謀生,還必須把土地無條件讓给「更適合居住的高貴民族」;對於被認定為「優秀種族」的農民們則施行類似「限定繼承」的中古時代制度,不得任意買賣土地與遷移他處。廣大的勞工們也有所謂的「工作簿」制度,必要時僱主可以把員工的工作簿扣留,讓他們不能隨意更換工作或離職,薪資多寡由國家依照僱主的意願核定發給,勞工只能接受而不能有任何的意見。再加上萊茵哈特.海德里希(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 1904 - 1942)領導的保安處派出「職業密探」和兼職告密者遍佈在社會上的每個階層與行業,民眾只要發表反抗或是批評政府的聲音,很快的就會「人間蒸發」。
此外,德國的軍人在傳統上很重視「誓言」與「忠誠」。精明的希特勒心裡很清楚,上台後如要攫取更完整的權力,首要的步驟就是防止軍事政變。他積極的採取一連串的步驟:首先徹底肅清由昔日一起闖蕩政治江山的好友、有同性戀傾向的大老粗恩斯特.羅姆(Ernst Julius Röhm 1887 - 1934)所領導,原本只是黨的「糾察隊」,但隨著納粹黨得勢而規模日益膨脹,成員人數早已超越國防軍的衝鋒隊(Sturmabteilung,SA 又稱為褐杉隊),就是所謂的「長刀之夜」。事後國防軍下令所有的軍隊必須對元首宣誓效忠,作為答謝掃除威脅的「禮物」,於是希特勒順勢把傳統上的軍人誓詞內容做出大幅度的更改,換句話說就是要求全體軍人必須完全效忠他一個人而不是國家與人民。因此當密謀者們決定要除掉元首的時候,在道德良心與理智上往往會產生一番痛苦的掙扎,就如崔斯考將軍在自殺之前對著侍從官法比安.馮.施拉布倫多夫所說的最後幾句話:
現在大家都會來攻擊我們、咒罵我們。但是我的信心不曾動搖 —— 我們做的事情是正當的。希特勒不但是德國的頭號敵人,也是全世界的頭號敵人。幾個小時之內,我將在上帝面前就我的行為和失責進行申辯。我認為,我能帶著一顆無愧的良心,為我在反對希特勒的戰鬥中所做的一切行為辯護 ……
最後,再藉由婚姻與性取向的問題除去當時的國防部長布倫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 1878 - 1946)與陸軍總司令弗里希(Thomas Ludwig Werner Freiherr von Fritsch 1880 - 1939),至此希特勒終於完成收回兵權為己所用的目標。
有意反抗的人們也心知肚明,只有國防軍的陸軍才有推翻政權的力量。可是真正參與其事的重要人士既沒武器,也沒有群眾支持作為後盾,而盟國之間的態度更是冷淡。仔細審視每一樁行動都可以發現,它們只不過是一小撮個人或是團體的行為,完全缺乏全方位的考量。從文章第三部份以後的人物簡介可知,這些擁有顯赫家世的密謀者,除了部分社會菁英之外,軍官們不是位階太低,就是沒有足夠的權限調動兵力,或是已經除役的軍人。例如貝克將軍還有維茨勒本元帥,貝克將軍早已在戰爭爆發前後退役,而維茨勒本雖然算是所有參與的軍人位階最高者,但是他在生病之後就被編入預備役,所以手中並沒有實際的兵權。而另一個中心人物,掌握情報部門的卡納里斯將軍,亦是無兵可用。因此當擁有指揮實權、作戰經驗豐富,又有崇高聲望的隆美爾元帥答應給予必要的支持時,著實讓抵抗人士振奮不已。
女武神行動的失敗大致原因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已經提過,其中被人們形容為「頭腦簡單」的納粹狂熱份子雷莫爾在關鍵時刻所做出的選擇,以及克魯格元帥舉棋不定的態度是兩個很重要的關鍵。
年輕的雷莫爾是位曾經在戰場上負傷八次的軍官,他的「英勇」是毫無疑問的。密謀份子原來以為他只是一個 「不問政治、只知服從命令」的單純軍官,卻忽略他的「黨性」十分堅強。當雷莫爾同時接到兩份命令,一份是逮捕戈培爾,另一份則是掃除叛亂份子的。他究竟該聽從誰?答案當然很快就揭曉。
至於克魯格元帥則是因為曾經無故被希特勒解職而心生不滿。他和隆美爾一樣,眼看即將戰敗的殘酷事實,基於專業上的理智判斷,認為唯有儘早結束這場無益戰爭才能免於亡國的命運。但是面臨否要刺殺或推翻元首的抉擇,卻又受到傳統的道德觀念緊緊地束縛著,因此他始終舉棋不定,才會默許部屬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大膽地制定暗殺計畫,而不做任何應有的處分和舉發;被冷落兩年的國民預備軍司令弗羅姆將軍對密謀計劃曾經抱持著一絲成功希望的幻想,可是又不敢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所以對於是否參與刺殺行動的態度自然是小心謹慎的。
這兩位有權調動現役與備役軍隊的指揮官,立場不約而同的都是:只要元首確定已經死亡,他們才會有所行動。他倆在事後都拼命的想要掩飾自己和密謀者的關係,弗羅姆甚至急著把史陶芬堡等主謀槍斃,企圖向上級邀功,可惜都沒有成功。
我個人認為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來看,面臨是否要走上這條不歸路的人生豪賭,實在不忍苛責這兩位軍官是「騎牆派」,或者是「懦弱」的。甚至可以說,凡是位階越高的人,就越怕出錯(事)。放眼人類的歷史發展上,又有幾個人能夠擁有如同史陶芬堡等人的那種從容就義的決心與勇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假如他們的行動能夠成功當然是解救千萬生靈的真正英雄。不過就如赫爾穆特.馮.毛奇和隆美爾等人所擔心的,即使希特勒真的死亡也於事無補。假如事態如他們所願,那麼整個國家該往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制度發展?這樣的路線之爭會不會又把德國帶回如同一戰結束後,威瑪共和國時期那樣動盪不安的年代?
07 月 20 日當天的行動除了在計畫的安排上不夠慎密、部分密謀者們在確定元首生死的過程中,當下就喪失先前的勇氣與即時行動的寶貴先機之外,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平安逃過多次的暗殺危機,或許就如世人所惋惜的觀點:上天早已注定希特勒的人生終點就是得要自我了結。
參考資料與部分內容出處
我很早就想找機會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如今終於可藉著這部電影上映的機會爬文。雖然早在學生時代就已經知道這段史實也清楚整個行動的過程,這是歷史課本沒有提起過的史實,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還是得查詢這些將領與密謀人士的個別資料。例如他們的簡歷、反對納粹政權的動機,以及在這些密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在網路查詢方面,由於這方面的中文資訊非常稀少,所以只好求助外文網站。但我的外文程度非常差勁,還得找尋大量的書籍資料做相互比對,以求正確性。儘管如此,文章中的資訊也許還是會有些若干的錯誤。
以下就是我所參考的資訊:
網路:
維基百科:這個網站是我查詢資料與部分人物圖片的主幹。除了中文版之外,還有日文、英文、法文與德文版本。其實有些將領與人物的資料只有德文版本。
德國抵抗運動紀念館:當然,有人說過維基百科的資訊不一定準確,所以我又找到了這個網站。這也是許多抵抗人士的圖片來源,為德文網站。
普林增西監獄紀念中心:這裡可以查看一些抵抗人士的死刑執行日期,以及其他的史料,可切換德文與英文。
王立圖書館 :此為日文網站,我在這裡查詢的是將領的簡歷與最後的下場。
第三帝國的廢墟:這裡可以查找鷹巢與狼穴的遺跡與當年內部的陳設資訊,圖片很多。是英文網站。
電影《 行動目標:華爾奇麗雅 》國際官網:語言我選擇英文,因為沒有中文。網頁已經消失
網路電影資料庫:有關任何電影與演員的資料(不限本片)可以到這裡查詢,英文網站。
以上這八個網站都是我最常「打滾」的地方。當然還有其他零星的網站,但是我都沒有注意是哪些,在此一併致謝。
書籍:
《第三帝國興亡史》
這是描述第三帝國歷史的重量級學術著作,一套三冊。作者是威廉.夏伊勒(William L.Shirer),1998 年 12 月由麥田出版社出版。目前這套敘述非常詳細(包括反抗運動的發生經過)的書籍已有再版版本上市,但封面與發行出版社已經更換,全套書籍也由原來的三冊增加為四冊。
《秘密德國:刺殺希特勒之「 華爾奇麗雅 」行動》
作者是麥克.培金(Michael Baigent)與理查.雷伊(Richard Leigh)。2009 年 02 月由麥田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其實算是因應電影上映而重新再版的書籍,早在 1996 年 02 月出版的時候,書名是《 祕密德國:史陶芬堡與反希特勒之神祕十字軍 》。想要了解史陶芬堡的家世背景與人格養成、七月二十日的刺殺過程,以及德國的文化哲學和歷史演變,何以造就出納粹的第三帝國?我覺得這是一本有些探討深度的書籍。
《暗殺希特勒》
這是星光出版社的圖解戰史系列,2003 年 09 月出版,作者是羅傑.曼菲爾(Rogr Manvell)。大概也是因應電影的上映,出版社才又加印一堆出版。其實這只是新的版本,我手邊還有 1973 年的舊版《 希特勒暗殺事件 》,由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算是「古書」了吧?這本書籍顧名思義,主要就是介紹德國反抗運動以及 1944 年 07 月 20 日的行刺經過。
星光圖解戰史系列叢書,原是美國巴蘭坦書社出版的「巴蘭坦第二次世界大戰插圖史 Ballantine's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World War II ( 1968 - 1975 )」系列 (後來更名為「巴蘭坦暴力時代插圖史 Ballantine's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Violent Century」),全套 154 冊,書脊以顏色區分為六種系列:武力 = 44 冊、戰役 = 29 冊、會戰 = 33 冊、領袖 & 將領 = 31 冊、政治 = 10 冊、人類衝突 = 5 冊,和兩本特別版的全彩系列。台灣早在民國 60 年代(1970 年代)就已由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從日本產經新聞社的 67 冊版本中選譯出 50 冊發行,沒有分類(之後還有另一家世新出版社翻印,印刷品質更差),我在學生時期陸續在舊書攤蒐集到 35 本。與星光版相比,那時沒有電腦排版,因此版面編排品質較差;在翻譯的部分,大明版的內容與星光版在粗略的對照下其實相差無幾,只不過我認為星光版閱讀較為流暢。
《柏林日記》
作者是一位白俄的公主,名叫瑪麗.瓦西契可夫(Marie Vassiltchikov),麥田出版社於 2000 年 12 月出版。二戰期間由於德國缺乏語言人才,所以瑪麗很快的就在廣播電台謀得一職。之後轉任至外交部情報司,使得她有機會與反納粹的核心份子們相識與共事。在史陶芬堡刺殺失敗後,納粹採取嚴厲而殘酷的控制與報復,這本書是對於那場暗殺事件的目擊紀錄,本書目前市面上也非常的稀少。
《白玫瑰 一九四三》
雖然這部電影與「白玫瑰」運動無關,我在文章也沒有提到多少,但這個由大學生發起的反納粹運動也算是德國抵抗運動史的一部分。作者是這對兄妹的大姐英格.蕭爾(Inge Scholl)。如果在觀看電影前先閱讀這本書,會更了解這對兄妹的參與動機與這項由大學生所發起的運動過程。2006 年 05 月由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納粹歷史的教訓》
這是以訪談的方式和對照新的歷史檔案寫成,藉此探討德國為何會出現希特勒這麼樣的一個獨裁者,以及為什麼人民會縱容這樣的一個恐怖的獨裁政權,亦分析史達林的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糾葛。作者勞倫斯.呂(Laurence Rees)是一名 BBC 的記者。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和《秘密德國:刺殺希特勒之「華爾奇麗雅」行動》一起閱讀,這樣對於納粹德國的形成就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2008 年 03 月,博雅書屋有限公司出版。
此外,我手邊還有一份得利影視代理、BBC 製作的 DVD《納粹警世錄》,它可說是本書的「影片版」。
《德國風暴 80 年:從俾斯麥的光榮到希特勒的沒落》
這一大冊書籍是以清晰的圖片為主、簡潔的文字為輔,內容介紹從俾斯麥的第二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威瑪共和國,到納粹建立的第三帝國,乃至二次世界大戰後沒落歷史。作者是史蒂芬.羅蘭(Stefan Lorant),1982 年由目前已經不存在的地球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不過這本書在有關抵抗運動的部分提到的不多。
《沙漠之狐 隆美爾》
這是我了解隆美爾元帥的第一本書。作者是前海軍陸戰隊上校胡小池,1983 年武陵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目前在書市中可能已經找不到了,不過後來麥田出版社也有出版隆美爾的傳記:《隆美爾傳:騎士十字勳章》(上下兩冊),作者是大衛.佛瑞瑟(David Frase r),紀念他逝世五十周年。(1994)
我手邊的相關書籍非常多,只是這些都是和文章主題有關的主要參考資料。
【本篇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