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廣場上的 Q 版潛艇
國防部於 09 月 28 日教師節這天舉辦國防知性之旅,位於基隆港的海軍基地威海營區從 08 :00 至 16:00 開放參觀,吸引眾多的人潮。儘管天氣惡劣,但根據事後的統計,當天進入營區的民眾大約有十二萬人之譜。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些軍艦中最吸引人潮的,竟然不是首次開放參觀的「銘傳艦」,而是艦齡高達 74 歲(1944 年 11 月下水,1945 年 3 月 - 1973 年 4 月除役後賣給我們服役至今),睽違十二年後再次駛進基隆港的「海獅」潛艦。
開放參觀的軍艦:西岸有四艘艦艇(由左至右):錦江級的巡邏艦「新江」(PGG - 606)、永靖級獵雷艦「永安」(MHC - 1311)、沱江級巡邏艦「沱江」(PGG - 618),和老潛艦「海獅」(SS - 791)。這是從「桃園」艦的駕駛室舷窗向外看到的角度
停泊在東岸的油彈補給艦「磐石」(AOE - 532),後面門洞大開
派里級巡防艦「銘傳」(PFG - 1112)艦艉停放一架 S - 70 C 反潛直升機
海巡署 1000 噸級的巡防救難艦「桃園」(CG - 132),「迎賓」彩帶與旗號都收光了
「桃園」艦駕駛室一角,這裡是參觀的重點區域,還有艦艏的一門 40 公厘快砲、艦艉的直升機甲板與吊掛在左右兩舷外的兩艘警備救難艇。艦上還有其他武裝,只是沒有開放參觀,或用布遮蓋。「桃園」艦的後方停泊一艘 500 噸級的「台中」艦(CG - 120 ),可是她不在這次〈知性之旅〉的行列。
有著二戰風格的大同級遠洋拖船「大峰」(ATF - 555)沒有開放參觀。國旗後面是「桃園」艦的白色艦艏
另外沒有開放參觀的兩艘飛彈快艇已經算是貼著碼頭邊停泊的,因為參觀人數爆多,所以很難拍到全貌,只好來個說明牌「聊表心意」 XD
這次東碼頭與西碼頭同時都有軍艦可以參觀,一邊有首次開放的「銘傳」,另一邊也有 LKK 的潛艦「海獅」,很猶豫到底要先去哪裡好,況且兩邊港口的距離不算近,每艘軍艦又都好奇地想參觀,實在傷透腦筋。當天的基隆港受到「米塔」颱風外圍接近的影響,天氣非常不穩定。時陰時雨,小雨、大雨,瞬間降雨通通來。除了舞台下與水上的精彩表演之外,每艘開放參觀的軍艦岸邊都排滿一票人等候進入。
惡劣的天氣讓預定在九點整衝場的黑鷹直升機「爽約」,因此稍微耽誤到我和朋友的參觀的行程。我們只能二選一,忍痛捨棄東岸的兩艘軍艦,果決地向西碼頭前進,首先去參觀人數較少的「桃園」艦,她是入港所見的第一艘船,艦體上掛滿彩帶好似「迎賓船」一般;路過沒有開放的「大峰」艦,在地面展示的三種裝備之間繞圈圈拍好拍滿,然後朝著主要目標「海獅」出發。原來,停泊四艘軍艦的碼頭岸區才是人潮最多、最擁擠的地方。
「海獅」潛艦的帆罩下一片傘海
為了一睹老潛艦的風采,排隊時間超越我個人以往的紀錄。剛加入時一位負責維持秩序的軍官已提醒將會排到八個小時,當下我和朋友還覺得這實在太誇張了吧!不信邪的結果,不但得含淚放棄參觀「沱江」、「永安」和「新江」的機會,而且還真的排到七個半小時 ─── 大約在 10:30 左右開始,18:10 才得以站在木條甲板上。
到了中午「覓食」的時間,我只能和朋友輪流離開看似永無止境的隊伍,到各種有吃有玩的攤位與國艦國造暨基隆港改造計畫介紹區快速地瀏覽逛逛 …… 呃 ~其實「國艦國造」的部分模型和內容,我上個月在世貿舉辦的〈航太暨國防展〉上就已經看過,所以沒有在這裡花太多的時間,主要是以殺記憶體(拍照)為主。
隨著鉛灰色的天空逐漸暗淡下來,我們終於盼到登上甲板的前一刻,可是得先把隨身背包和相機手機交給寄放區,那時心裡還叼唸著「難道這裡頭還有啥機密不成,既然如此那幹嘛還開放咧?」然而,全身在這漫長的排隊時間內幾乎都淋過雨(除了肩膀以上之外),入夜後的牛毛細雨和的海風的輕輕地吹拂下,站在上面還真是冷到牙齒互相打架呢。
參觀動線是由艦艏的前逃生艙下去,到艦艉的後魚雷艙出來,全艦分為八個區域,每區都有一道高度不到一百公分、寬度只能供一個人「鞠躬哈腰」地進出的防水密門。潛艦的出入口都是垂直進出,要是手腳不俐落的話還真有一點難度,這時才恍然大悟為何不能背著背包或拿著手提袋、雨傘,何況從外頭爬下去後還要以特殊的「技巧」才能水平進入船艙。
這道逃生艙門位於前魚雷艙的臥鋪區,它原來是存放魚雷的地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六具「金光閃閃」的魚雷發射管,可能很少人會再往前幾步,抬頭注意到「前翼收放指示器」和前魚雷裝載艙門吧。繼續往艦艉方向參觀,跨過第一道水密門之前右舷的廁所旁有一具金黃色長管狀的「信號彈發射管」。跳過左舷沒有開放的聲納室(雖然簡圖上有標註,可是我沒留意空間狹小的它是否在這一帶)進入水密門之後,就是有一點裝潢飾板的軍官住艙區(前電瓶艙)。剛進去時的左舷有個軍官站在旁邊貼心地提醒注意腳步、不要撞到頭,我留意到他是站在一個窄房的門前,也許是茶水間吧!然後是多功能的官廳,平時可以充當軍官幹部的會議室或餐廳,作戰演習時則搖身一變成為作戰中心,還有艦長室與軍官住艙。全艦只有接近第二道水密門右舷的艦長室是單人房,分布在左右舷的其他軍官與士官臥鋪一樣分為三層或雙層。
往後通過這道水密門,來到控制室(操舵區)和電信室,海圖桌和水櫃的控制區也在這裡(左舷),隔壁的電信室沒有開放,緊閉的門上寫著紅色的「機密重地,非請勿入」幾個大字;下面還有看不見的中電瓶組和泵間。這段路上倒是沒有瞧見潛望鏡,它是在「二樓」的指揮塔 (帆罩),軍方顧慮到動線的順暢度而沒有開放,否則民眾還得再爬梯上下,延誤時間與人數的控管。其入口就在操舵區背後與偏右舷的走道之間,後來的潛艦完全取消這種非常不便利的兩段式設計,合而為一。
跨過第三道水密門後是後電瓶艙,也就是生活區。裡頭包含位在左舷的迷你廚房,印象最深刻的是架上放置著三個大同電鍋,「炒鍋」類似鐵板燒的鐵板。隔著飲水機和艙壁的旁邊是擺放四張大桌,十六個座位的餐廳。餐廳面對的右舷上方有一道出入口艙蓋,它在艦外的位置是帆罩的尾端,外門雖是開啟的,內門卻緊閉著,這道艙門除了逃生功能之外,還能夠把食材就近吊掛進去儲存。這裡有一個很特別的垃圾桶 — 廢物排出器,它的原理就像發射魚雷一樣,把垃圾用噴射的方式拋出(有礙環保? ~ XD)。再過去是「克難式」、可摺疊的三層士官兵臥鋪,想進入狹窄的「熱鋪」休息,上下床都需要靈活的身手與特別的方式鑽進去才能躺平入睡。然後,我們快速路過只能同時容納兩個人洗刷刷的盥洗室。以上都是多數媒體矚目的焦點,也就是潛艦官兵如何吃喝拉撒的部分。
「海獅」潛艦的簡要說明
再往第四、五道水密門前進,就進入噪音的來源 ──── 前、後機艙,柴油主機(引擎)的位置,我注意到後機艙上方也有一個出入口艙蓋。這兩區塞滿許多機器,像是淡水機(海水蒸餾器)、消音機、高壓空氣壓縮機與空氣調節機等。在外面等待入艦時覺得渾身冷颼颼的我,入內後才發現船艙居然也開著空調,只有到這裡才感到一絲「暖意」,還有幾個可以坐下稍事休息的長條椅靠在左右兩舷長長的柴油發電機旁。角落有一座小型不起眼的「工作台」,功能是用來修理或製作各種小零件。此區域應該也是全艦溫度最高的地方,尤其是靠近引擎或是馬達的艦底。潛艦一旦出海下潛,動力就會由充滿噪音的柴油引擎轉換為電力驅動,頓時機艙內就會安靜許多。
機艙後面第六道門區隔的是操縱室,也就是調控全艦的電力調配中心。這裡最顯眼的就是左右舷各有一個六根操作手柄的「推進動力控制桿」與電瓶和馬達的監控儀表面板、直流與交流電力等操作區,還有中間的大桌。驅動螺旋槳的主馬達在這裡的下面,凡是在接近艦底的下層區,例如電瓶區或馬達、泵浦等地方都不會開放,這些過於狹窄的地方只會造成民眾的不便,因為得用蹲、跪的姿勢或爬進去才行,也怕發生意外。
最後通過第七道防水門,進入後魚雷艙。這原本也是存放魚雷的區域還是被三層臥舖取代,空間雖然相較於生活區寬敞,可是左舷的底層臥舖旁卻擺放一顆 1:1 比例的「模型」練習用魚雷(操雷),使得走道更形狹窄。導覽的士官說它是用水泥製作的,整體重量卻和真實的魚雷一模一樣。它的前面也有一具「信號彈發射管」。頭頂上也有一個魚雷裝載口,艦艉有四具魚雷發射管。我們就從這邊的逃生艙門爬出船艙,結束大約十分鐘、走馬看花似的潛艦之旅。雖然營區早在 16:00 關閉(排隊至 17:30 左右時,我就注意到東岸的「銘傳」艦上停放的反潛直升機不知何時已收進船艙裡,正在收下旗號;而「磐石」艦艉大門也已關閉,旗號早都收光哩!),但是從甲板走上岸時看見居然還有一長串的人等著入內參觀呢!
約 16:13 拍攝的照片:左邊是「海獅」潛艦艦艉後魚雷艙的後逃生艙門;救生圈前站著的兩人腳下是原來的魚雷裝載艙門;網子和舷梯下方的兩個黑洞是柴油引擎的排氣兼水櫃排水口。照片的最右邊是等著參觀的排隊人潮,入口位於離帆罩前方還有一段「小路」的前逃生艙口。此時對面的兩艘軍艦的旗號依然高掛,「磐石」艦後門還沒關閉,參觀民眾已經稀稀落落;「銘傳」艦的直升機也在原地,可是上面看似已沒有參觀者。
操舵區的今與昔 (圖片出自聯合新聞網與網路搜尋)
在我粗淺的認知中,海獅艦的前身應是「丁鱖級」(Tench - Class)的「帶魚艦」(USS Cutlass,SS - 478 ,或稱鐮刀魚),所以前幾年國防部的介紹和現在各家媒體報導均稱她為「茄比級」(Guppy - Class)是不正確的。Guppy 也不是孔雀魚的意思,而是 Greater Underwater Propulsion Power Program 「水下動力提升計畫」 (約 1947 – 1963) 的縮寫,最後一個字母 P 改為 Y。這只是潛艦的升級計畫名稱,前後共有七種改良型式(GUPPY I、 GUPPY II、GUPPY I A、Fleet Snorkel、GUPPY II A、GUPPY I B,以及 GUPPY III)。因此應該正名為「茄比二型」(Guppy II - Type)比較適當。
潛艦部隊算是海軍裡面最「艱苦」的軍種,執勤時大約有七、八十名左右,甚至更多的官兵們都得擠在這個充滿儀錶機械的「鋼瓶」裡,窩在深不可測的海底好幾天都不能上岸,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次日媒體報導艦內一小時大約只能消化約一百人左右,難怪軍方得限制大家啥都不能帶進潛艦。要是開放攝影的話,我看第二天中午這項參觀活動都不見得能夠順利結束。報導中還特別強調,這艘阿嬤級的潛艦參觀人次居然高達兩千零八十一人 (如果這項統計無誤的話,一個小時內的平均參觀人數應該不只一百人吧?),一直到大約 23:00 左右最後一位民眾離艦為止才算全部結束。
海軍為這次的〈知性之旅〉可說是用心良苦,即使時間已經進入深夜,還是能夠讓所有仍然在排隊等候的民眾如願以償,在這裡向所有的海軍官兵致敬!
筆記:海獅艦的各艙室布局簡圖
地面展示:愛國者發射架,旁邊是沱江艦
天弓機動發射架,前方是國艦國造和基隆港改建計畫介紹區
AAVP 7 - A1 人員運輸車,旁邊和後面有許多小吃和商品攤位
國艦國造和基隆港改建計畫介紹區的一小部分
與「海獅」同屬丁鱖級的「鱈魚」(USS Torsk SS - 423,服役年份 1944 - 1968)曾加入當年 GUPPP 第四種改造計畫 Fleet Snorkel ,目前保留在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市內港(Baltimore's Inner Harbor)供人參觀。動線是從後魚雷裝載艙門開始,到前魚雷裝載艙門為止,內部各艙室的隔間布局基本上與「海獅」大同小異,只是機械儀表的陳設、配置和艦體、帆罩的外觀更加「原汁原味」地呈現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風格,而不是 1944 年剛出廠時的樣子。服役多年的「海獅」雖然已歷經過改裝和現代化的大翻修,但是船體外型和主要的機械一樣還是延續 1960 年代的樣貌。
二戰末期的丁鱖級潛艦原本計畫建造八十艘,因戰爭結束而取消五十一艘,僅剩二十九艘服役。目前除了「海獅」還在值勤之外,有三艘被改造為博物館船,兩艘在美國的賓州(Requin SS - 481,服役年份 1945 - 1968,也曾加入 Fleet Snorkel 計畫)和馬里蘭州、一艘在土耳其的金角灣(Thornback SS - 418 ,美國服役年份 1944 - 1946,茄比二 A 型,土耳其重新命名為 TCG Uluçalireis S 338,服役至 2000 年)。
三艘在美國境外的退役老艦,僅保留帆罩作為紀念物:Amberjack SS - 522,美國服役年份 1946 - 1973、茄比二型,巴西重新命名為 Ceará S 14,服役至 1987 年、Sea Leopard SS - 483,美國服役年份 1945 - 1973、茄比二型,巴西重新命名為 Bahia S 12,服役至 1993 年,以及 Trutta SS - 421,美國服役年份 1944 - 1972、茄比二 A 型,土耳其命名為 TCG Cerbe S 340 ,服役至 1999 年。
另有四艘完全不在 GUPPP 之列的老潛艦,只剩下銘牌展示在美國中部的內布拉斯加州(State of Nebraska)奧瑪哈市的自由公園裡:USS Toro (SS – 422),服役年份 1944 - 1963 、USS Corsair (SS – 435),服役年份 1946 - 1963,USS Conger (SS – 477 ),服役年份 1945 - 1963 和 USS Sarda (SS - 488),服役年份 1946 -196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