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三十六年前進電影院觀影是什麼概念?那是門口掛著人工畫出的巨型看板或畫布、走道與等候進場的大廳裡貼滿當期電影的劇照、正式放映前廣告一堆、播出國歌時必需立正站好、完全沒有網路訂票的年代。安排在八月暑假檔期的《捍衛戰士》(那時叫「悍」衛戰士)每一場都有等候買票的排隊長龍,可說是盛況空前。一時之間,縫滿各種布章的皮外套與飛行員夾克,再搭配帥氣的雷朋眼鏡開始流行起來,俊男美女的主角配上湯姆大貓 F - 14 的電影海報和能夠放進皮夾裡的明星照片大發利市,電影原聲卡帶更是反覆聽到爛(斷)掉、還有電子遊戲出現,甚至重機 …… 當年完全沒有開放大型重機進口,不過 125 CC 和 150 CC 的打檔車也能夠聊勝於無;一些人更是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而完成翱翔天際的夢想。

基於續集通常都不如第一集的例子不勝枚舉,當時我從來不認為,也不期望這樣的「徵兵宣傳」會有開拍續集的機會,畢竟劇情最後不似有這樣的伏筆。既然美國軍方已經達到增兵的目標,那麼也就該撤底收山啦!不是嗎?從此晉升好萊塢一等巨星的阿湯哥在這之後有一段時間,根本不想再接拍這類有「好戰」成分的劇本,可事實上第一集已經壓低軍事衝突的氣氛,它向觀眾強調的是體育式的榮譽競爭、更衣室的場景和沙灘排球等「養眼」戲碼,以及九首膾炙人口的搖滾流行金曲(還記得「我們國父」的梗?),和現在已成經典之一的主題音樂。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再也熟悉不過的 1986 年《捍衛戰士》宣傳照

 

TOP GUN 主要演員.jpg

1986 年《TOP GUN》的主要演員,其中 Tom Skerritt 飾演的教官 Viper,是該片技術顧問的呼號。他也在電影開頭階段參一角,就是在軍官俱樂部裡與女主角有約的那位「老先生」。巧合的是,這名顧問的名字正好與《哈利波特》裡的「蟲尾」相同。

另外,還有一件很少人注意到的事情,那就是 Leonard "Wolfman" Wolfe 左胸的名牌寫的是 Henry "Wolfman" Ruth,另兩位比較不重要的角色 Marcus "Sundown" Williams 和 Charles "Chipper" Piper 的名牌則是 Evan "Sundown" Gough 和 Mark "Chipper" Grimes。續集裡只出現幾秒的合照鏡頭中,採用的是用紅色標明的名字。

 

短評與心得

今年五月底上映的《捍衛戰士:獨行俠》是這段疫情嚴峻的時刻,目前唯一能夠吸引我「冒險」前去電影院觀賞的影片。因為早先看過劇情大綱之後,直覺上就認定這集絕對比第一集還「有料」,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印象中應該沒有續集能夠相隔這麼久(後經查詢資料,與第一集的間隔時間大約是排行第二或第三名的長,取決於要不要把被疫情耽誤的時間算進去 ),這次故事的時空銜接得算是恰到好處,如果說第一集的 Maverick 是一位年少輕狂的桀驁不馴,只想著獨自立功出風頭,輕忽團隊合作的「頭痛人物」,故事被評為蒼白又牽強得像是拍 MV,那麼續集中的 Maverick 則是步入中年之後的沉穩內斂(雖然還是在軍中惹出不少麻煩),為了挑戰飛行的極限而拒絕所有可能離開飛行線的升遷機會,隨時關心後輩學員的生死與強調團隊精神的「導師」,劇情較上一集更加豐富而飽滿,凡舉故事中必會出現的愛情、親情、友情、競爭、衝突與化解等元素一項也不少。

有的評論意見提出這集的劇情很老派,我認為這沒什麼不好,它反倒在近年來充斥著漫威的虛構英雄電影中獨樹一格,而且還能夠同時滿足當下走進電影院觀賞的男女老少。這種難得的「跨世代」現象是罕見的:中/老年人可以緬懷年少時代觀看第一集時的熱血澎拜與第二集延續敘事的感動,年輕世代亦能從中得到與虛擬的動漫英雄片不相上下的聲光刺激與興奮感。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1986 年支援電影拍攝的五個主要中隊隊徽,其中 VA - 25 「艦隊之拳」「冰人」的中隊)是攻擊中隊,他們只有部署 F/A - 18 ,完全沒有 F - 14;VAW - 110 「火鳥」「獨行俠」的中隊)實際上是空中預警機訓練中隊,1994 年 9 月解散,職務與隊徽由 VAW - 120 「灰鷹」承接。

當然還有來自其他中隊與單位成員的部分支援,例如 VF - 124「槍手」(F - 14 的兩支艦隊替換中隊之一,1994 年 9 月解散)、VF - 24「叛教者」(1996 年 8 月解散,該中隊的機庫準備室成為教室的場景)、VF - 211「戰鬥完勝」等等,以及貨真價實的 TOPGUN 教官們。

這些海軍飛行中隊對於電影的支援不一定會出現在觀眾眼前,項目包括飛行員和 RIO、協助空中攝影、劇本裡關於飛行程序的修正、擔任飛行技術顧問與空中協調員、配合劇情駕駛 F - 14 和 F - 5 戰機做出精彩的空中纏鬥、提供飛機(VF - 51 和 VF - 111「射日者」)更改為虛擬中隊的塗裝,或是充當「純背景」的地面擺設(大部分是 VF - 1「狼群」)等等。

圖片左邊是正確的隊徽,右邊則是被更改的虛擬中隊番號,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這五支中隊裡,VF - 51「嘯鷹」 (阿湯哥當時的帶飛教官就隸屬該中隊)和 VF - 114 「土豚」的隊徽從來沒有出現過。VF - 51 僅出現在台詞中:Viper 與 Maverick 的父親曾經同在這個中隊服役;VF - 114 則是很不顯眼地出現在企業號航母 USS EnterpriseCVN - 65飛行甲板作業的鏡頭中(我們看到起飛的多是 VF - 213 「黑獅」的 F - 14),以及協助最後的空戰高潮,發射導彈拍攝作業,有點「幕後協力」的味道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比起三十六年前的「中隊徽誌之亂」,這回除了致敬意味濃厚的 VF - 51 之外(1995 年隨著 F - 14 D 「超級雄貓計劃」被取消不久後解散,是當年支援拍攝「貢獻度」最高的單位),其他十個都是現役的 F/A - 18 戰鬥攻擊機中隊和一個空測評估中隊,同時飛行衣上也不再有多餘的「補丁」。

 

第一集被軍事迷指出的錯誤已經很多,從幕後的專訪中也可以看出「隔行如隔山」的難處,軍方的劇本審查制度與其他問題不可能完全滿足電影人的要求,而這類的拍攝的工作若是缺少軍方的配合也沒有殺青的機會,只好想出雙方都可接受的折衷方案,加上當時的拍攝技術在今日看來可說是相當「原始」,細節上可發現的穿幫鏡頭在所難免。當年參與電影拍攝、駕馭「雄貓」或「MIG - 28 / F - 5」的多數飛官們(包括 RIO)也都很寬容地認為,若是真要反應 TOPGUN 的實際授課、聽講與訓練的狀況,恐怕沒有人願意掏錢觀賞:「這可不是紀錄片」

因此,現/寫實從來就不是電影工作者考慮的重點,絕大部分的商業文學或動漫、影音的藝術創作,都是滿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成真的夢/幻想之延伸,只能盡量在拍攝手法和後製過程中提升或創新特效或剪接技術,以接近最真實的「逼真」,甚至考慮到整篇故事進展的流暢度而做出適度的改編或誇飾來增加可看性,哪裡與事實不符大家都心知肚明,商業電影到最後不論如何都得面臨票房成敗的考驗才是重中之重,儘管 1986 年的《TOP GUN》評價可說是毀譽參半,票房成績卻得到空前的成功(年度冠軍),這回《TOP GUN:MAVERICK》自上映以來觀眾的反應比上一集更好。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Ray Ban 眼鏡、飛行員夾克與 Kawasaki Ninja H2

 

致敬與傳承

《捍衛戰士:獨行俠》處處都有向第一集致敬與傳承、前後呼應的痕跡:片頭的 FA 18「超級大黃蜂」戰機在羅斯福號航母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 - 71起降的影像F - 35 有稍微露個臉,而且至少有一段可能是來自於林肯號 USS Abraham Lincoln  CVN - 72 航母)、耳熟能詳的 Danger Zone 響起,讓許多看過第一集的觀眾感動得唏哩嘩啦的,而我個人的觀感是「驚豔」!沒想到會來這招與第一集幾乎相同的開場。加上那件繡有 1963 - 64 年加爾維斯敦號輕巡洋艦USS Galveston隨著第七艦隊巡弋遠東紀念章的老舊皮外套,搭配 Kawasaki GPZ 900R A2 老車(後面換成 Kawasaki Ninja H2馳騁的片段也喚起中/老年觀眾們的青春回憶。

還有其他的細節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像是教官與學員們相遇的場所類似、Hangman 在點唱機按下的數字正是第一集上映的年份(86),播出來的音樂也都是出自那個年代、第二天後生小輩發現那位被他們丟出酒吧外的「老頭」竟是教官時的尷尬反應等等,以及 Maverick 與昔日競爭對手兼戰友、後來成為處處在背後罩他的長官「冰人」Tom "Iceman" Kazansky惺惺相惜般的真情相擁;多年前「呆頭鵝」Nick“Goose”Bradshaw意外身亡讓 Maverick 的思念和愧疚感始終揮之不去(工作臺牆上滿滿的老照片,都和第一集有關聯),因此他對這位搭檔的獨子「公雞」Bradley "Rooster" Bradshaw特別展現出父執輩般的關懷,都令人笑中帶淚。

當空戰劇情進入最後的高潮,兩人跨入 F – 14 脫險時的那句:「那是你爸的專長」,被認為是向後座的 RIO(Radar Intercept Officer),也就是雷達攔截官的致敬;F - 14 vs. Su - 57 時發射第一枚飛彈的鏡頭角度和駕駛桿上切換機槍的畫面、顯示子彈剩餘的數字(這個位置在飛行員駕駛艙正右中段的捕捉鈎控制面板上)跟原定和第一集的相隔年分有關(1986 至 2019 = 33 年,假如沒有疫情攪局的話);降落前朝著航母塔台低空高速衝場的場面也正好與三十六年前那位年輕自負、不可一世的 Maverick 前後呼應,就連在航母甲板上接受眾人簇擁迎接的畫面也都有熟悉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與第一集的連結之一:繡有第七艦隊巡弋遠東紀念章的皮外套,有些人竟誤以為它是飛虎隊的血幅。旁邊的二戰名戰機之一 P - 51 「野馬」是阿湯哥的財產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與第一集的連結之二:Kawasaki GPZ 900R A2 是 Ninja 車系的起源,在當時是跑得最快的車種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與第一集的連結之三:Hangman 從這張照片中發現 Maverick 與 Rooster 之間的恩怨關鍵。相片在 Maverick 的住所也看得到,只是背景很明顯的已經過「PS」處理,因為它跟 TOPGUN 傳統的結業學員或教官合照「慣例」不相符。在影片中仔細看下面的人名,除了十名主要演員的劇中名之外(阿湯哥左手邊兩人的劇中名居然還寫反),其餘十人的名字在 Maverick 的照片牆和 Hangman、Coyote 看到的完全不同,兩人在準備室裡看到的版本才是正確的。個人認為這種「PS」處理的方式還真是挺偷懶的 XD ~

這些人都是真正的飛行員,只有最左邊的三人出現在第一集幕後工作人員的列表當中。他們在整部電影的主要「任務」是充當「人形活看板」,出現在軍官俱樂部、教室和頒獎典禮的酒會等場景裡;另一批列入片尾名單的中隊飛行員負責空中競逐和「狗鬥」的情節,為飾演飛行員的演員替身,正港的 TOPGUN 教官們則是駕駛 F - 5/MiG - 28 的「壞人」。有趣的是,那年《世界電影》雜誌上的「新片介紹」單元,《衛戰士》扉頁的那張站在 F - 14 上的 RIO,正是這張合照裡的一名飛官,而不是該片任何主要的演員。

合照的「PS」背景戰機經過查找資料比對,竟然是僅有四架、非常稀有的 TF - 16 N 「毒蛇」雙座機!TOPGUN 的 F - 16 N 是在電影上映後的 1987 或是 1988 年才取得,一共二十六架,其中四架就是 TF - 16 N。由於座艙的隔艙壁出現髮絲般的裂痕,因此服役十年後在飛安的顧慮之下,海軍主張不予維修而選擇直接汰除,後續由原本要賣給巴基斯坦的十四架 F - 16 A / B 替代。

 

好萊塢的電影幾乎總會來上一段「船戲」,已算是公式化的老招。這回感情戲碼的尺度不像第一集那般的激情四射,也不再是年輕時代的炙熱放閃,而是歷經年歲增長後的心靈契合,處理得不慍不火。當時只出現在兩次對白裡的女主角潘妮.班傑明Penelope "Penny" Benjamin 根據劇本的設定,這位海軍上將的千金那時年僅十六歲,兩人相差八歲)與其說是彼得.米契爾Pete "Maverick" Mitchell上校的舊情人不如說是紅粉知己,從他們之間的對話和女兒艾蜜莉雅Amelia Benjamin的態度中似乎暗示兩人在感情路上並非十分順遂。潘妮理性地建議米契爾如要化解與「公雞」之間的緊張關係,就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充分尊重她的選擇,放手讓她去嘗試,包括犯下的錯誤得負起的責任和代價。這和「冰人」的建議可說是不約而同:「是放開的時候了」(It's time to let go)

至於在上集被部分評論為多餘的「沙灘排球」情節(那時影迷票選結果還是最受喜愛的橋段咧!),這回改成「沙灘橄欖球」。個人覺得插入的方式還是有些突兀,說是強調團結與友誼的氣氛,可我總覺得還是沒有第一集那般的自然,老實講這只能算是讓男生羨慕、女生大飽眼福的附贈福利而已。還有其他與第一集的零碎連結,就等著敏銳的老影迷們細細品味。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與第一集的連結之四:這算是提示給還沒看過第一集的觀眾 Maverick & Iceman 過去的關係,不過右邊被 Maverick 擋住的 Slider 會再出來一些。記憶中以前在電影院裡經常見到這類的宣傳劇照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與第一集的連結之五:Pete Mitchell 戴著 Porsche Design Chronograph 1 的錶款。此外,Benjamin 戴的應該是 Rolex Explorer,仔細看兩人的時間,一個是五點十四分,另一個是八點一分 

 

「暗星」與「黑鳥」

影視劇本的創作中往往會來一些誇大的「噱頭」,例如這架為了與無人機計畫競奪研發經費而打造出可載人的 Darkstar,那令人咋舌的十馬赫目標速度。從官方釋出的幕後花絮透露,她正是參考 SR - 71「黑鳥」,外觀卻更具有現代審美的設計,是劇組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臭鼬工廠Skunk Works合力製作出來的 1:1 模型,近似還在研發中的六倍音速無人偵察機  SR - 72 「黑鳥之子」的概念插圖。Maverick 在試飛前身穿飛行壓力衣的程序和 U - 2 、SR - 71 的飛行員相同,只是時間被縮短和簡化,也不需要打赤膊「秀肌肉」;Darkstar 沒有前方視野的駕駛艙就像是前蘇聯的轟炸/偵察機 Sukhoi T - 4 (又可稱 Su - 100、Sotka,此偵察機在機鼻抬升後,飛行員必須依賴潛望鏡前視和儀表飛行那般,但座艙的整體設計非常有科技感。

 

 

這裡就帶出一個大哉問:凡事都得仰賴衛星定位與網路通訊來做遠端遙控的今天,無人機究竟能不能完全取代人類去執行各項軍事任務?未來當然有實現的可能,可現階段的進展就如同 Maverick 的回應:「也許吧,長官。但絕對不是今天!」美國的無人偵察機「全球鷹」確實尚未完全取代冷戰時期的產物「蛟龍夫人」,如今第五代或第六代戰機幾乎都是朝著遠端視距攻擊的方向發展而不適合空中纏鬥,因此衍生出飛行員的飛行時數減少、研發的時間過長、國防預算是否能夠支撐等問題,更遑論無人戰鬥機還是需要透過人類設計的網路程式才能運作,AI 技術也還沒有成熟到足以讓它們擁有獨立思考複雜戰術的地步,假如那天真的來臨,就是人類玩火自焚的時候 —— 《魔鬼終結者》的故事背景可能成真。

此外,這架神秘的航空器爆炸解體後逃生成功的 Maverick 竟能毫髮無傷地進入一間生意興隆的小餐廳詢問自己身處何方,顧客的反應與小孩的回答令我想起「IDF 之父」華錫鈞將軍的「柯蒂斯的奇蹟」Miracle at Cortez;摧毀核子設施的行動計畫卻聯想到《星際大戰:絕地大反攻》。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TOPGUN 的創校精神

電影裡頭不時強調「飛行員本身比戰鬥機和武器重要」的觀點,它正是 TOPGUN 成立的初衷:當那些挫折感頗深的年輕飛官們與上司都認為要炸毀那麼小的目標根本不可能完成時,遭到永久禁飛處分的 Maverick 不惜違規駕機親自示範,頓時讓他們信心倍增、躍躍欲試,這就是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所要傳達的精神。

現實的情況中,那裡根本沒有所謂「TOPGUN 獎牌」的競賽,只有教官與學員教學相長、磨練空中接敵的戰術與纏鬥技巧,多使用機槍攻擊、盡量避免對於飛彈系統的依賴,教官團隊會使盡全力來激發學員們的潛能與自信,讓他們成為「菁英中的菁英、高手中的高手」,亦藉此告訴我們,若要以無人機取代飛行員執行如電影中那般複雜的行動,目前可說是「辦不到」。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第一集在駕駛艙內的鏡頭中,永遠看不到飛機的機體、垂尾與主翼,更遑論如此寬闊的視野。因為當時的攝影鏡頭開關是由真正的飛行員操作,而後座的演員們在大 G 壓力下根本無法演戲,所以導演認定那些鏡頭完全不能採用,只好在模擬座艙內進行拍攝。

 

飛行特技秀與術語

「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前往觀賞的飛行員們都看出戰鬥機的飛行操作方式已經考究許多,就連 Maverick 爬上 F - 14 的步驟都很到位 —— 一些不符實際飛行狀況的鏡頭也會被行家吐槽。這裡面最受國外觀眾熱議的就是 Su - 57 在閃躲 F - 14 的飛彈時所秀出那招,向來只能在航空展中才看得到,究竟是 Herbst maneuver(赫布斯特機動) or Cobar maneuver(眼鏡蛇機動) and Kvochur bell maneuver(科沃丘爾的「鐘形」機動,電影裡面已秀出兩種),只有配置 2D 或 3D 推力向量噴嘴的戰鬥機才能做到的飛行特技;一般觀眾亦可在這極度「不可能的任務」中領會到飛行員們實際在執行任務時的危險性和聽起來有些抽象難懂的術語,像是「棺材角」、「黑視現象」或稱「隧道視覺」與「大 昏迷」,千言萬語的解釋還不如直接呈現在大家眼前。

劇情進入最後的高潮,有人批評 Su - 57 竟然會被稍嫌落伍的 FA - 18 E 打爆實在太離譜,試問娛樂動作片哪有不誇張的?Maverick 那招突然從底下衝上來掀翻兩架戰機的危險切入只會出現在電影世界,刺激的空戰與摧毀任務的緊湊節奏才是賣點!那位飛行員太過專注鎖定眼前的 F – 14 ,以為勝券在握而顧此失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只要是人都會犯錯,不論他手上的武器多麼先進;最後替他們解圍的 Hangman 那副「臭屁」又高傲自負的德性,簡直就是當年 Maverick 加上 Iceman 的翻版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由左至右:Su - 57、Darkstar、F/A - 18 E、Maverick 與 Iceman 的 F - 14

 

反派角色的暗示

一則完整的故事往往需要設定幾個反派角色才講得下去。如同第一集,老美這回再次藉著影視娛樂產業來「宣揚國威」,雖然是隱晦、沒有明示的虛擬假想敵,但是五代戰機(部分軍迷認為機身扁平的 Su - 57 嚴格上只能算是 4.5 代戰機,因為她沒有完整的匿蹤性、發動機也不算給力)Mi - 24 直升機和懷念的湯姆老貓壓軸登場(從發動機的噴嘴樣式還可辨識出那是 F - 14 A)等線索,已經充分暗示近年來他們認定的「流氓國家」是誰。只要看哪個實力不如自己的傢伙不爽就找個理由開扁(有什麼具體證據認定人家的濃縮鈾計畫是企圖用來製造核武,威脅北約盟國的安全?),我想這應該是《捍衛戰士:獨行俠》唯一的負評吧!所幸電影情節是虛構的,可是軍武的研發越來越具有毀滅性卻是真實的。看完這部依然精彩又不失感人、誠意滿滿的故事之後,我不禁暗自祈禱,但願任何殘酷的戰爭永遠都不要發生。

 

隨手後記

三十六年前美國的空軍與海軍航空隊藉著電影成功地吸引到爆多的「熱血青年」投身軍旅,這回軍方為了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又開始重施故技。可是別忘記,詭譎的世界局勢經過這麼多年的變化,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生活態度與事情的看法早已改變,事事講究紀律與服從的軍職生涯,是否還能夠再度吸引他/她們衝動地「簽下去」?這實在是一件有趣而值得觀察的問題(套一句《聖鬥士星矢》的名言:「同一招式再用第二次就無效啦!」)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我覺得湯姆老貓的氣勢還是比超級大黃蜂強多啦!連鏡頭都裝不下 ~ XD

 

 

延伸閱讀

看完電影後,如果對於 TOP GUN 真實的故事感興趣,可以找找以下三本書:

1.《捍衛戰士 成軍的歷史與秘密》TOPGUNAn American Story2019 年出版,作者丹.彼特森(Dan Pedersen)上校,代號洋基(Yank)是該校的創辦人之一。中文版於 2020 年由燎原出版/遠足文化發行,許劍虹翻譯(據說翻譯得不怎麼好,建議看原文書)

2. 《TOPGUN DAYSDogfighting, Cheat Death, and Hollywood Glory as one of America's Best Fighter Jocks2010 年出版,作者 Dave Baranek (呼號 Bio因為視力的問題,只能擔任競爭激烈的程度不下於飛行員的 F – 14 雷達攔截官(此職務在當時可以不需擁有飛行員資格)。他在 1985 年任職 TOPGUN 教官期間,曾參與《捍衛戰士》 空中飛行的鏡頭片段,還前往派拉蒙工作室提供無線電對話的樣本,亦是扮演「MiG - 28F - 5 EF 虎式 II的 RIO 之一,或許 Maverick 倒飛、Goose 拿著拍立得的那一段就有作者的身影。Baranek 於 1999 年退役,目前著有三本服役生涯的回憶錄,這是第一本書。

3. 《圖解捍衛戰士》TOPGUN  the US 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 : Fifty Years of Excellence2020 出版,作者為布列.愛德華(Brad Elward),內容是關於 TOPGUN 的歷史與今日的樣貌,基本上是以精美圖片構成的精裝書,2021 年由燎原出版/遠足文化發行中文版,艾榮翻譯。裡面的版權頁旁邊列有七本相關參考書籍(其中竟然有一本是我很早就入手的 Top Gun:The Navy’s Fighter Weapons School,1987 年出版,上面兩本均有在列。

以上三本相關書籍,如果說第一本書的主要重點是創建 TOPGUN 的過程,第三本書是以許多精美的照片見長,那麼想要了解如何成為 TOPGUN 教官與教學內容,以及一些第一集電影拍攝期間的「秘密」與駕駛 F - 14 的親身經歷,找第二本就對了(再版的封面還特別強調 " Includes more TOP GUN movie secrets ")。只可惜至今還沒有出版社把 Dave Baranek 的三本著作翻譯為中文。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圖解捍衛戰士》列出來的七本參考書籍,有一本是海軍學院的刊物,最後一本是《圖解捍衛戰士》的原文書,只有它和 TOPGUNAn American Story 有翻譯為中文

 

《 捍衛戰士:獨行俠 》觀後感:致敬與傳承

這是用自動鉛筆畫的圖,我最不會處理頭髮的部分啦!(除了這張素描之外,其他圖片皆來自 GOOGLE 大神。當然,主要源頭是派拉蒙影業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拍賣網站與亞馬遜書店,不過有五張是經過再重組的「考證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捍衛戰士 獨行俠
    全站熱搜

    ANNI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