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13023_ce224292fb12c20  

法文標題:光緒皇帝生前的瞬間快照

 

據說,喜好攝影的光緒皇帝與珍妃曾經留下許多照片,但是發生戊戌「政變」後,即被慈禧太后銷毀殆盡,不過也有光緒帝其實還有七張照片「幸免於難」的傳說。而目前可以確定是他本人的照片,除了那張「經典大頭玉照」之外,恐怕就只有這麼一張了。期待未來還有其他新的發現。

話說這張相片的考證,始於 2012 9 月,百度貼吧光緒吧裡的網友貓貓齊所提出,雖然她的觀點已夠詳實,不過在拍攝地點的部分見解稍顯不足,有一種欠缺「臨門一腳」之感。

這張刊出自法國《L'ILLUSTRATION》畫報(L'ILLUSTRATION 21/ 11 /1908:MORT IMPERATRICE DE CHINE,No.3430)的第 343 頁,不知攝影者、拍攝時間與地點的照片底下,說明那位從轎子裡走出來的人,正是目前存世照片極少的清德宗光緒皇帝。可是在傳統上,皇帝即使公開露面,除非經過特准,官民是不許直視他的,更遑論讓人拿著相機隨便跟拍(或偷拍),所以不能排除這些老外有認錯人的可能。雖然這張如同現代「狗仔偷拍」的照片下一頁似乎還有文章,但沒有付費就不給看(開玩笑,那可是歐元哪 ~ T_T)。

 

 

光緒皇帝的「下轎照」與左邊慈禧太后揮手打招呼的照片剛好是一組,這本畫報應該就是圖片的原始出處了。奇怪的是,某些網頁上居然把這張「下轎照」放在光緒皇帝的葬禮系列圖片中,真詭異!

 

有的人認為這張照片的主題人物是某位駝背又戴上一個眼鏡的「老頭級」官員,可是如果想再進一步細察也不容易,因為它的解析度並不高,只要放大一看就會有「血肉模糊」之感。在無力付費去觀察清晰版本的條件限制之下,只能想辦法來個「自力救濟」。其實只要稍微瞭解人類的頭部與肌肉結構(順便做個複習),再找出鼻樑的位置,加上勤找一些相關的史料記載做為「補強」,那麼就應該能夠推測出這位法國佬有沒有認錯人啦!

照片中的天氣晴朗、陽光強烈,因此可以明顯看出他的顴骨和附近肌肉和顳線(太陽穴附近) 的陰影很深,但顴節結 (亮部) 很明顯,難怪看起來像是戴著眼鏡。這角度雖然不能看清此人的臉龐,卻可以看出高鼻樑、額突明顯、臉部瘦削的特徵;細看其穿著,既不似一般高級官吏的補服,也不像親王的袞服,頭上的冠帽也沒有花翎。

老外能夠以這種角度捕捉到光緒皇帝的機會,經過查來看去,大概也只有「兩宮回鑾」才有可能吧。不妨先來參考一下時任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於 1902 年 4 月 29 日,在日記中的記錄(此記載時間有誤,兩宮於 1902 年 1 月 7 日,也就是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自正陽門回到紫禁城): 

今天上午去前門觀看朝廷回鑾典禮 …… 等了好幾個小時。到處都擠滿了中國人。等了好長一段時間後,才看到皇駕車隊蜂擁而來。先出現在視野裡的是步兵隊伍,舉著許多鑾旗,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來,緊接著是手持長矛的騎兵,騎著從德國人手中買來的澳大利亞戰馬。而後才是鑾駕。肅親王身著嶄新的黃馬褂。通往皇城西北角一座廟宇的路都鋪上了黃沙。廟裡的僧人都穿上精美的袈裟。皇帝乘坐的黃色轎子裝飾得並不豪華,停在寺門外後。皇帝捧著啐壺下了轎子後就朝廟裏走去,神情十分尊嚴,但又不顯得趾高氣揚。他雙頰深陷,肩窄胸扁,面孔瘦長,滿臉戚容,看起來很虛弱。他只在廟裡待了一會兒,就回到轎子裡。他的穿著很樸素,和一般的中國紳士一樣。 ……(《北京的莫理循》,第 200 頁) 

《我的北京花園》的作者是清末在華遊歷的著名美國商人阿奇博爾德・約翰・立德的夫人Mrs. Archibald Little),她在載著慈禧與光緒的火車抵達馬家堡(音同「鋪」)車站當天,也跑去「湊熱鬧」,並且把過程寫下來:

李蓮英一下車,人群起了一陣騷動,我們才注意到有一個機靈的瘦削年輕人從車廂裡輕快地走了下來臉上掛著就像普通英國青年在旅程結束時會有的笑容。

〔前略〕人們還沒來得及認出他,他就迅速鑽進了等候的金黃色大轎,悄悄地給抬走了。從他坐著的剪影能注意到他那特別突出的下巴,仍朝向他剛離開的火車。〔後略〕

這段對於光緒帝的外貌和神情只是略作簡單的敘述。她也提到了兩宮下轎的情景:

4 月 23 日,也就是聖喬治節,人群站在前門城牆上觀看兩宮回鑾。 …… 皇帝的行動還是閃電般地迅速,幾乎連一眼都不讓人看到。他跨出轎子,祭過供奉護國大帝關羽的武廟,立即又被抬走了,叫人都不敢相信他曾下過轎。反之,慈禧太后則停留了很久,向城牆上各色外國觀眾先是揮手,再是揮手帕,然後又要來了一副看戲用的眼鏡,以便更仔細地打量他們。

 

這裡的時間記載還是不正確,不過倒是解開了慈禧太后的那張「揮手照」之謎。雖然這裡沒有提到慈禧太后停留的是關帝廟還是觀音廟,但普遍的說法都認為那張照片是她在觀音廟前被拍到的。

看完以上兩篇外籍人士的記載,再仔細端詳這張照片,的確可以感到這位大人物的臉部輪廓,還真符合剛結束「逃難生涯」的光緒帝「雙頰深陷,面孔瘦長」的樣貌:

 

下轎圖放大   

  

正要直起身子、低著頭快步走出轎子的光緒帝,嘴巴就在鼻子下面那片模糊的陰影裡有些版本沒那麼明顯,看不清那「特別突出」的下巴);眼睛則是陷進眉毛底下的眼窩中,所以從這幾乎垂直的角度是很難看到的,除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相機畫素能夠像現在數位的一樣高,也許還可以勉強看見。

同時,這裡也隱約顯示如同敘述那般,除了突出的顴骨 (顴節結) 之外,臉頰似乎凹陷得很深;與其他人相較之下,皇帝的膚色也顯得白皙(或者說是蒼白),身材則隱藏在那套既寬大又顯得厚重的外衣裡面(可能還有配戴朝珠,但難以辨認),因此從這角度很難觀察到近一步的細節(包括服裝上的刺繡圖案),但仍可看出他的肩膀不算寬闊。

徐指嚴《十葉野聞》裡的〈瀛台起居注 五則〉有段記載說,在「政變」發生後,因病而日益消瘦的光緒帝,五官輪廓變得深邃,就像個西方人: 

慈禧以帝名義降諭,謂:「自四月以來,朕即覺違和,至今日病勢未能輕減。」云云。各省乃紛紛應詔求醫。江蘇巡撫乃送名醫陳蓮舫入都。陳到京後數日,即由軍機處帶領上殿。叩稱畢,跪於下,太后與皇帝對坐,中置一矮几,皇帝面蒼白不華,有倦容,頭似發熱,喉間有瘡,形容瘦弱鼻如鷹鉤。據陳意,頗類一西人

從這張照片所推定的臉型線條看來,好像還真有那麼一回事。

最後還有一個能夠確定人物身分的線索,那就是轎子的樣式。可惜這張灰階的照片沒有標明拍攝的時間與地點,只有該畫刊的發行年份。但是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五的內容敘述卻很詳細:

〔前略〕二十八日十點二十五分,自保定行宮啟鑾。鐵路局特備火車一列,共二十二輛;計上等花車四輛。皇上、皇太后各用二輛;又上等客車一輛,皇后御用;其餘各宮嬪及親王、大臣、福晉、命婦、內監,分乘各車。〔中略〕

火車抵馬家堡音同鋪」,稍停;旋見軍士擎槍奏樂。兩宮先後下車皇上御八抬黃緞轎舁轎夫均穿紫紅色緞繡花衣,…… 皇太后黃轎儀仗,均與皇上相同〔中略〕約未正五十分,始抵正陽門尚有留京洋兵,同在城上觀看,有脫帽揮拂以示敬禮者。太后在輿中仰視,似以含笑答之。大駕一直進大清門。未初入乾清宮,即先詣關帝廟行禮。從官儀仗,始各以次散隊。〔略〕

《德宗實錄》也有記載:

上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自保定府御火車啟鑾。未刻至京師,詣正陽門關帝廟、菩薩廟拈香還宮。詣乾清宮跪迎皇太后至列聖御容前,隨同行禮。

光緒皇帝下轎照片的考證      

當光緒帝與慈禧太后一行人所組成的龐大隊伍回到北京時,吸引許多好奇的民眾與洋人們觀看,一些老外還在他們駐足的地方,用照相機拍下這些珍貴的鏡頭。今天的正陽門只留下重建後的箭樓與城門樓,而甕城的結構和觀音廟、關帝廟,則分別在 1915 年北洋政府時期和文革期間拆除。

 

相片裡的轎子確實是八抬轎的規格。假如拍攝者確實是「留京洋兵,同在城上觀看」的其中一人,那麼這兩張相片的拍攝時間、地點和人物身分的謎底,就能夠「蓋棺論定」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光緒皇帝
    全站熱搜

    ANNIE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